淡水深度旅遊景點

    此處是馬偕長眠之所,能安葬於此墓園的,都是其家人和嫡系學生。這裡原本是駐淡水外僑的墳場的接鄰荒地,馬偕生前原購為養老之用。 1901年 6 月 2 日馬偕逝世後,家人即遵其遺囑和外僑的墳墓立一牆之隔,作為其家族墓園。墓碑最高者(埃及方尖式)是馬偕的佳城,為其門生所捐建。右邊是其「牽手」張聰明,再右邊是女兒和女婿,再外圍是其入室子弟,馬偕的左邊是長子偕叡廉夫婦,再左邊是其親家姻親等人。
   馬偕街是昔日滬尾街由新店口通龍目井、砲台埔到紅毛城東南門的古道。戰後,因紀念馬偕改名「馬偕街」。由於淡水港埠發展,此地不僅因華洋雜處而具東西文化交流之人文特色,街景也因此充滿異國風情,日治時代以「和蘭風」、「南蠻味」稱著。加上沿途風光秀麗,成了淡水最具浪漫情境的小街徑。不僅為遊人學子最愛,也是文人畫家創作靈感的泉源地。
淡水馬偕教會馬偕博士大雕像
   馬偕街古名為「龍目井」。是昔日滬尾街由新店口通砲台埔到紅毛城的古道。國民政府時代改名馬偕街。 九○年代台北縣政府推動為「鄉里人傑立像」之文化政策,淡水擇馬偕和施乾(1899〜1944)為鄉里代表人物,縣文化中心托淡水名雕塑家張子隆教授創作此雕像,由淡水鎮公所提供馬偕街與三民街口昔稱「三角公園」的土地以供立像。 1995年11月19日(日)縣政府邀馬偕三世孫偕安蓮(Anna MacKay,1912〜2012)與偕約翰(John Ross MacKay,1915〜2014)回淡水,與加拿大駐台代表在此為雕像揭幕。
   馬偕自1872年在淡水租屋為寓所,兼做宣教之地,翌年二月,嚴清華等信徒入教受洗,正式設立淡水為北台灣開基教會。將近60年的租屋、購地和建堂發展,原有教堂不敷使用,遂決定重建淡水禮拜堂,並作為馬偕來台60週年獻禮。此教堂由偕叡廉設計督建,於1932年11月開工,翌年9月完工、11月行獻堂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