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淡水禮拜堂
馬偕所建的教堂
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844〜1901)在清末所建的教堂,是臺灣建築史上廣為人所討論和研究的。和他行醫一樣,雖非建築師但卻蓋了不少深具意義又的出色建築。
1873年所建的五股禮拜堂,是馬偕所蓋的第一間,但最為人所樂道的卻是中法戰爭(1884年8月5日〜1885年6月13日)賠償金所建的7所教堂。1884年「西仔反」時民眾誣賴教民通敵,各地暴民迫害信徒、拆毀教堂。戰後,劉銘傳(1836〜1896)為教會的無妄之災撥付賠償1萬銀元。馬偕以此賠款照他設計理念建了7所教堂,其中新店、大龍峒、錫口和艋舺是造型相同,都有70呎的6層高塔,而八里坌及和尚州則是可愛的攣生教會。
可惜,這些教堂都先後改建。馬偕親自設計的建築,僅剩淡水的牛津學堂、滬尾偕醫館和其故居「小白宮」。淡水教會是馬偕牧師來台建立的第一間教會,也是基督教所說的「初熟之果」。淡水教會的禮拜堂是歷經3次租屋、3次建堂才有今日樣貌。
昔日滬尾禮拜堂
今日淡水禮拜堂所座落之地,昔稱「龍目井」,因古代有雙井比鄰而得名,相傳為西、荷時代的古蹟。當年馬偕在此租屋及購地建堂,均為地主陳阿順所有。
1872年,馬偕初設教會於其所租之寓所(現淡水區馬偕街24號後方),翌年在其前方臨海處(現淡水區中正路294號址)另租屋為淡水教會最早之會堂,後來一度於淡水水碓租屋為會堂。及至1890年於現址購地改建會堂,該會堂為馬偕所建除禮拜廳、牧師館,也附設「義學」;教堂的建築形式是馬偕所設計的典型。
後因教堂老舊,方於1915年二度改建,由當時教會著名的建設者吳威廉(William Gauld,1861〜1923)負責,造價1,390元,內長4呎、寬5丈,大樑9寸半徑,此教堂因外敷白灰而被稱為「白色禮拜堂」。這間純樸的小教堂使用不到20年就改建,其鐘塔的鐘為後來的禮拜堂所沿用,其磚材也回收摻用於今日禮拜堂內牆中。
7.1873年淡水教會第二次租屋的禮拜堂。
8.日治明治年間的淡水港照片,可看到淡水教會第一次購地改建的禮拜堂。
9.1890年設立於禮拜堂內「義學」的學生,塾師為杜生財。
10.1930年前後淡水港照片可看到淡水教會白色禮拜堂。
11白色禮拜堂鐘塔置於正中間,正門出入開於正下方。
設教60禧年紀念禮拜堂
淡水教會自升格為堂會後信徒日增,加上淡江中學創校後師生都到此禮拜,因此不到60坪的白色小教堂自然無法容納,因此1928年就決定重建。又鑒於淡水是福音的發源地、淡水教會為北臺第一聖會該有之規模,遂以經費8,000元之目標起建一美輪美奐之聖堂,作為北部教會設教60禧年紀念之獻禮。
新教堂的建築事務由偕叡廉(George William MacKay,1882〜1963)主持和設計;他亦是淡水教會長老。建築經費除會友、學生奉獻外,由偕叡廉向加拿大教會申請補助。經4年準備,於1932年11月18日開工,翌年9月30日完工,總工程費結算為15,820.59元,11月28日舉行獻堂感恩禮拜。
鐘塔內原有之舊鐘,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中因空襲受損,目前立於禮拜堂前庭作紀念。當年鳴鐘時鐘聲宏亮遠達對岸八里。
1933年11月28日60禧年紀念禮拜堂竣工獻堂禮拜後全體合影。
1932年春天尚在施工的禮拜堂。
淡水教會禮拜堂竣成紀念照。
禮拜堂是信徒生活的中心。結喪喜慶等人生大事都在此。
詩美之鄉的風景線:畫家的故鄉
日治時代淡水雖因港埠的沒落而繁華不再。但仍因秀麗的風光和浪漫的異國風情而餘韻猶存。尤其「詩美之鄉」的河光山色,總是吸引無數的畫家和墨客到淡水寫生和創作。
淡水禮拜堂依山面海,矗立在錯落有致,蜿蜒多變的街巷中,本身又是淡水洋風文化的表徵。古樸典雅的紅磚和直指天際宛若禱告的手之鐘塔,配合著翠綠的觀音山,就成了全臺畫家的朝聖地,今雖淡水市街風貌已大遜於前,但還是臺灣畫家最愛的取材地。
淡水禮拜堂落成至今已逾80年,建築雖時加修葺但始終保持原貌。1998年8月29日經政府公告為臺北縣縣定古蹟。淡水禮拜堂在信仰上象徵溝通天人之際,在文化藝術上融合臺西,在宗教、文化、建築藝術和地方開發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淡水禮拜堂建築特色
淡水禮拜堂是一棟哥德復興式的建築,為流行於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的一種教堂建築式樣。採用扶壁、柱頭飾以小帽尖(Pinnale),但內部採用當時盛行的「加強磚造」。以11.6公尺的大跨距鐵骨托住屋頂,再覆以天花板。
禮拜堂鐘塔尖頂屋頂四個角各有一個具有裝飾性和承重功能的小帽尖,尖頂底部為方形。八角錐形的屋頂貼有瓷磚的線條以作裝飾,頂部放置避雷針,有異於一般立十字架的教會。
淡水禮拜堂主要為紅磚結構,外牆秀面採用三萬塊來至松山三美路機器製磚廠所出品、質堅色美的紅磚,至今逾80年未見風化。外牆由著名匠師黃阿樹以紅磚砌出變化有序的壁面。尤其鐘塔上尖拱、圓拱、平拱、線腳和菱形飾帶等,砌工精堪,是台灣紅磚建築的精品之作。
而尖拱窗也是淡水禮拜堂另一特色。淡水禮拜堂兩側尖拱窗設計則採哥德式雙尖拱窗。尖拱內雙子彈形窗飾,更有引導視線上達穹蒼之效。禮拜堂正面與鐘塔尖拱內側近以歐洲教堂之玫瑰窗,相當雅致。
禮拜堂屋頂原本為閩南紅瓦,1986年改臺灣屋瓦為瑞典進口之鋁質浪板,也更換彩色玻璃,特別是正面「三位一體」和鐘樓的「五餅二魚」與「客西馬尼禱告」5扇窗戶之圖案,更為這美麗莊嚴的教堂錦上添花,讓淡水教會取得「北台第一聖會」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