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在最小的人身上】
聖經:馬太福音25:31〜46 2021.11.14. 全仲彥神學生
上主的公義是為了誰
今天經文所提到的審判,中文字義上是給“萬民”的,但按照馬太作者希臘詞彙使用,萬民是泛指外邦人。所以可以說,這節經文談的審判,是給那些非信主的外邦人。的確在猶太信仰、基督信仰、甚至在保羅的教導,都有明顯區分猶太人、基督徒、外邦人審判時各自要面對的問題。但我們將上主審判放在一個普世性的基礎點,可以讓我們沈思你我做好人好事,到底是做在誰的身上,以此也用來表明,什麼是你我跟耶穌之間的關係,及什麼是上主眼中看為公義的事。今天經文兩群人都做了同樣一個行動,卻有完全不同的結局,這也提醒著我們現代人努力做個好人好事雖然無可厚非,但經文關心的是,我們的心態是否合乎神的心意,而那又會是什麼。
不管是耶穌生處的時代,還是馬太福音寫作成書的時代,凡跟隨耶穌基督的人,都受到不小的逼迫跟社會排斥,他們期盼上主對他們的救贖,公義的彰顯,也在審判之中能看見那些不義之人的結局。尤其當馬太當時筆下的基督徒社群,正處在內憂外患的處境中,自身受到猶太教領袖言詞批判及污辱,另外有得面對外邦統治者的逼迫。猶太領袖代表宗教律法權威的公義形象,羅馬帝國統治者代表著帝國勢力的控制。加上當時後的羅馬社會是一個追求榮譽,逃避羞辱的文化,出生於富有名門之家,就帶著榮譽的象徵長大,否則從小就開始培養追求榮譽的德行,長大才能受到社群讚賞,以免被鄙視。羅馬人重視階級地位,極力追求階級的榮譽,平等是給同等階級的人,所以不可能與底層的人平起平坐。當時主流的社會強調適者生存,有價值的人才享有社會福利,弱勢群體就自生自滅。所以基督徒們要問的到底上主的恩典福澤是關乎誰的,公義屬於誰的,他們這群弱勢團體,在當時瀰漫末世喧囂且懷有敵意的社會中,上主的公義是什麼樣貌,當他再來時的審判之日,公義會臨到誰的身上。
社會公義失落的年代
時間拉回到三、四十年前台灣社會,工商發展經濟起飛,年輕人畢業開始奮鬥出頭天的日子,鄉鎮人口也快速集中都市,大量興建住宅。當時部落尚未有周全的觀光農業產業,能幫助部落的人經濟自足。族人為了生存,前往都市討工作賺錢生活,那年代尚未引進外籍勞工,當時原住民涵括各種多數底層的勞動工作,礦場、遠洋捕魚、工地。當時勞資環境尚未健全,人民也尚未有尊重多元文化的認知習慣,在多數為漢人主體的社會,讓屬於少數族群的原住民,在都市受盡很大折磨及剝削。番仔的稱呼,道盡了對一個族群的身份重頭到腳,由內而外的瞧不起及歧視,讓原住民跌進到更深的社會深淵,靠酗酒來得到壓力的解脫與釋放,讓家庭陷入困境。貧窮之下的生存,讓都市原住民少女被販賣到聲色場所來獲取收入,1987年間的正風專案取締統計,原住民婦女從事娼妓比例高於平地婦女13.94倍。淡水教會過去很熟悉的夜梅花茶室,在三十幾年前的台北市華西街上,一批批的原住民少女,被人口販賣份子帶到類似像這樣的特種行業工作。
1986年發生轟動台灣社會,也讓原住民錯愕的事件,是一名19歲來自嘉義師專的鄒族年輕人湯英伸,為了負擔家計北上求職,應徵西餐廳工作不料誤入到求職介紹所,被轉介到台北市一家洗衣店工作,雇主不但強行扣留身分證不准他離開,每天被迫在惡劣環境下超時工作十七小時,不僅沒領到工資,還被扣留押金,最後在受辱下,情緒失控殺害了僱主一家三口,成為台灣最年輕的死刑犯。這場悲劇引起社會很大的衝擊,其所關注的焦點不在於這件事件司法的判決是否公正,而是背後反映出社會底層的困境,再思弱勢族群的生命意義。當社會不正義時,弱勢者成為法律之下的犧牲者。那公義是屬乎誰的。
上主的公義是做在最小的人身上
經文審判的重點,王所在意的,到頭來不是在問你我有沒有去做探病探監的這件事情,而是有沒有把這件事情做在對的人身上,「這些事你們做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耶穌與門徒傳道的工作遭遇抨擊及挑戰,耶穌自己也說他是走在一條連枕頭都沒有的地方。他交代跟隨他的門徒出去傳道,就如同羊進入狼群,但只要凡接待他們的人,就是在接待他一樣。所以最小的是那些卑微的,受苦的,被迫害的人,而這些人被稱呼為弟兄的人,就是那些忠實參與宣教福音的人,及跟隨他的門徒。
但我們要從馬太福音人子耶穌的形象,一位出生於加利利,窮困邊緣中低階層的社會環境,竟還被在耶路撒冷自己的猶太族人鄙視喬不起的化外之地,來去思考耶穌向來的教導,當他說這個最小的弟兄,只是單純表示“跟我們一樣信主的人”而已嗎? 耶穌在世的工作,不乏幫助醫治充滿禁忌的局外人,盼僕人得醫治的羅馬軍官、痲瘋病人、癱瘓病人、盲人、被鬼附身的人、為女兒懇求的會堂主管、血崩的女人、手枯萎的病人、迦南婦人。耶穌的事工對象不只給猶太人,復活後大使命的宣教,更是為了在社會與宗教上被排斥邊緣的渺小之人,幫助他們也能被接納,並重回進入到他們所屬的社群內,耶穌具體表現出對社會底層邊緣人的認同與關懷,也是上帝在終末統治臨到的確據及樣貌。終末的審判,王把自己的角色投身在最脆弱無助之人的身上,表明對他們的顧念,且把他們視為自己的弟兄百姓。他要把跟他一樣心志的人們得稱為義,上主的公義是看見弱勢者被壓迫的生命得以被解放,恢復生命的創造與自信。雖然這是給外邦的審判,神卻也把公義的獎賞給了外邦人,因為他們做了上主喜悅看重的事情,所以做基督徒的我們不當更加警醒,因為對基督徒而言,沒有行為的信心就是死的,我們時刻都要確認我們所作行的善,都是要為了主而作。
公義是讓身邊軟弱的人得幫助
湯英伸事件喚醒了當時社會對於弱勢少數族群壓迫的問題,天主教及長老教會難得能共同合作發起聯合聲援,也讓台灣全國醫界、報界記者,原住民族的知識份子齊聲呼籲,向當時的總統蔣經國請願,希望能夠「槍下留人」。雖然當時戒嚴的年代,發生嚴重刑案,無法避免要接受死刑判決。但一粒麥子死了,卻結出許多子粒來,台灣原住民族的人權運動,因此開始蓬勃發展,也加速長老教會,能用更實際的作為來關心原住民在社會受到歧視壓迫。面對原住民婦女娼妓問題,長老教會牧者們及婦女團體,以「反對販賣山地少女,山地少女是我們的姊妹」 走上街頭遊行,讓雛妓問題獲得社會正視,促成政府修法保障兒少權益,也終結了長年原住民少女跟妓女畫上等號的汙名歧視。
我是出生成長於1980年代原住民受到歧視問題最嚴重,也是教會開始大力重視幫助原住民能安定立足在社會生存的時刻。出生於台中市區,成長在台中中會中山長老教會,過去父親協助建立的台中市第一間都市原住民教會。當時已經有眾多來自山上部落的原住民進到都會區工作,長老教會在台灣西半部各都會區廣設山地服務中心,幫助原住民在生活、信仰、法律上諮詢。中山教會前身就是台中的山地服務中心。這塊地是由長老教會已故宣教師馬好留(Rev.Dr. Robert Donell McCall)向WCC普世教會募款購買下來。原本他只是個平房,讓當時原住民青年有一個安定的聚會環境,不用擔心被驅離或四處搬家。之後因應廣大的都會原住民牧養需求,原地拆除重建成為七層樓高的都市原住民宣教大樓,設立中山教會。讓當時原住民信仰造就的資源、環境、可以與平地教會相稱。世界傳道會(CWM)也派了來自印度東北部Mizoram的原住民宣教師,蔡達華牧師(Rev. Zaidarhzauva)來到中山教會,一方面學習華語,也與我父親一起關心牧養陪伴都會區原住民。公義是讓身邊軟弱的人得幫助,宣教是讓身處在困苦患難的人經驗實質的盼望,這是都市原住民的信仰故事,也是都市原住民跟外國宣教師們的故事。
結語
今天我們淡水弟兄姊妹們,在淡水長老教會的信仰故事是什麼樣貌?明年設教150週年紀念,我們也在這一年間要把馬偕紀念大樓拆除再次重建。願我們從今天的經文身上,再次反思我們對於信仰宣教的理念與實踐,讓我們找著身邊那位最小的弟兄,讓淡水長老教會「愛心服事」的宣教異象,從馬偕牧師起初的行動精神身上,繼續延續在我們當中的每一位弟兄姊妹們身上,而且是做在那個最小的人身上,就是做在耶穌基督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