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6-連以諾神學生-磐石與絆腳石

【磐石與絆腳石】

聖經:馬太福音16:13〜28        講員:2022.11.6 連以諾神學生

捨己與選擇

    「舒適圈」一詞應該對不少人來說應該不陌生。我們會在環境變、遭遇困難時,鼓勵自己要走出舒適圈來面對挑戰。

    神學院一年級的時候,我和琬婷,以及兒子語默搬去學校宿舍。養過小孩的人應該感同身受,小孩在旁邊,要做事情根本是不可能的。我永遠記得,第一個暑假讀希臘文的時候,我都是躲在廁所坐在馬桶上背單字。一直等到兒子睡著以後,才能出來念書。其實不只唸書啦,可能偷吃零食,或是看連續劇都要躲到不會被發現的角落才可以做。

    孩子帶來生活型態的改變,讓我意識到:像以前讀研究所的環境已經不在,如果堅持想要像年輕學生時代有完整自己的時間,可以安靜,專注的寫作業。那我在神學院與家庭的生活之間,一定會出很大的問題,甚至我的家人會為此附上很大的代價。我站在選擇的交叉點,要追求原本期待的環境,或是走出心態的舒適圈,為了新的生活來做調整呢。

    有關舒適圈,神學院中也很流行一段話,大概的內容是:「要在信仰的旅途中,破碎自己,才能更深的認識上帝,繼續跟隨主。」這句話,道出了許多人在神學院面臨的挑戰。學校的同學來自各方,不同的教會、不同的教派,甚至不同的國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大家對聖經與信仰的觀點因此不見得一樣,加上學校的課程打開了我們的眼界,固然讓我們更多角度認識上帝,但反面來說,也對原本既有的信仰造成不小的衝擊。所以,老師跟學生之間都會用這句話來彼此鼓勵。即使會有不適,也要走出自身信仰的舒適圈,面對挑戰來跟隨基督。

    各位弟兄姊妹,你會怎麼看待舒適圈?我們的信仰中有沒有舒適圈呢?

從磐石到絆腳石

    今天的經文是整個馬太福音中一段劇情的高潮,耶穌第一次向門徒以及讀者揭露自己的真實身份,預言了之後將要受苦與復活的事。

    從耶穌傳道開始,所有的人包括門徒都在揣測耶穌是誰。13耶穌主動問門徒:「人們說人子是誰?」門徒說是施洗約翰、以利亞、耶利米或是其他先知。耶穌接著問:「你們說我是誰?」門徒們似乎對耶穌的身份沒什麼把握。只有彼得回答:「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

    耶穌在這裡的回應很有趣,耶穌指出彼得的答案不是彼得的答案,乃是從天上的父所啟示的。但耶穌仍然賜福給彼得,將要把自己的教會建立在這磐石上。彼得這個名字也有磐石的意思。劇情卻在此之後急轉直下,耶穌向門徒預言,將在耶路撒冷受苦、復活的事。彼得聽了很激動,就責備耶穌。耶穌則稱他為撒旦,並說他是絆腳石。這是一個很強烈的對比。整個故事以耶穌預言為劇情的轉折,彼得從教會的磐石,變成了耶穌的絆腳石。

彼得的軟弱與耶穌的邀請

    耶穌的預言帶給彼得非常大的衝擊。彼得責備的這個字(πιτιμν,epitimao)有斥責、罵、嚴詞警告的意思。我們可以想像那個畫面,彼得拉著耶穌罵他,按原文直接翻譯彼得甚至說:願神憐憫你!

    彼得為什麼反應這麼大?也許當下他覺得自己被騙了。他放棄了他的所有,跟隨耶穌。他已一無所有,結果耶穌今天執意去死…。也有可能,彼得是出於擔心,他不想他所愛的老師會死。也有可能,他擔心的是自己的未來,就像前面所講,他以賭上一切,如果老師執意去死,那他現在做的事情不都是枉然嗎?他的未來要何去何從呢?這些都有可能是彼得的心境,雖然我們無法確定到底是不是這樣,但經過這些猜測我們可以理解,他的憤怒是有原因的,他的心情是複雜的。耶穌的預言挑戰了彼得對耶穌的認識,他沒有辦法接受老師將來所要做的事情跟他所認為的完全不一樣。他企圖阻止耶穌拒絕讓這一切發生。

    面對彼得,台語版本的聖經耶穌的回應是:「撒旦,閃開!你啲給我纏腳絆手;你想的毋是上帝的事,是人的事」。看起來很像是老師和學生硬碰硬斥責回去。但從馬太福音的原文去看, 23節經文用logos來描述耶穌轉過來對彼得的回應。logos,除了「說」之外,還有勉勵,勸告,引導的。經文中的「閃開」就更有意思,他的原文是「到我後面去πίσω μου(opiso mou)」。在馬太福音中,這是耶穌在呼召門徒時,所特別使用的說法(4:19;10:38)。耶穌面對彼得的斥責,謾罵,不是跟他正面衝突,他反而承受了彼得的憤怒跟不理解,用引導、勸勉的口氣和彼得說:「跟隨我吧!即使你是我的絆腳石,但是跟隨我吧」而耶穌說他是撒旦,只是指出一個事實,就是彼得想的不是上帝的事,而是人的事。

    耶穌對彼得做出一個邀請。當耶穌說出到「到我後面去πίσω μου(opiso mou)」時,彼得一定聯想到耶穌第一次呼召他的場景。耶穌在彼得拒絕耶穌的時候,再一次呼召他成為他的門徒。如果你是責備耶穌的彼得,耶穌非但不跟你計較,他接納你的情緒,甚至再次邀請你跟隨他時,我想除了羞愧之外,心中也會有一種難與言喻的感動。

    耶穌在此不單單是呼召彼得,耶穌也教導彼得與門徒,如何真正的跟隨他。就算彼得有天上來的啟示,他依然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事情,因此將自己的想法套在耶穌身上,阻止耶穌去做上帝要他做的事。耶穌提醒門徒:跟隨他的第一步,就得捨棄捨己,意思就是拒絕自己,放棄自己的喜好。因為凡顧念自己今生生命的,將來必要喪失生命。而追隨耶穌,失去性命的,將來必會得到生命。

    這個提醒既赤裸又真實。因為彼得跟門徒不是沒有從天父而來的啟示,他們已經知道耶穌的真實身份,但是這並不代表就是真正耶穌的門徒。他們仍然有可能因為「選擇」不顧上帝的事,不想走出原有舒適圈,從磐石變成阻擋耶穌的絆腳石。

我們都是彼得

    經文中彼得與耶穌的故事,離我們很近。如果彼得代表著相信耶穌基督是永生上帝兒子的人,那麼你、我都有可能是彼得,可以是磐石,或著是那個絆腳石。

    我們不是都有從上帝而來的啟示嗎?,知道耶穌基督就是那個救主。但重點不單是知道,而是我們是否選擇專注上帝的旨意,並且真正有所行動來跟隨耶穌。當我們發現上帝旨意和自己想的不一樣時,是會選擇遵行祂的意思,還是像彼得一樣,把耶穌拉到一旁斥責他。

     然而即使這樣,耶穌仍接納了我們的埋怨、謾罵,他或許為了叫醒我們稱我們為撒旦,但也同時再次邀請我們來跟隨他,如同今天的經文一樣,提醒要我們捨己、放棄自己的喜好來跟隨他。

    但是各位弟兄姊妹,這很糾結不是嗎?

    我們或許會說:主啊,我怕。經驗告訴我們這不是一條易路。這是條受苦的路啊。或者是,主啊,我委屈。體貼人的需要難道錯了嗎?我們不也只是想要生存下來而已。為了自己的未來、為了生活而努力,有什麼問題呢?又或著,我們在很多時候常常是受傷、又受盡委屈的那一個人。你怎麼能叫我捨己,叫我放棄自己,如果我都不替自己想了,那麼還有誰會替我想?

    各位弟兄姊妹,這是真實的吶喊啊,也是來自生命苦痛的掙扎!只要是人都會遇到一樣的窘境。即使是耶穌也一樣。大家記得他在受難前的客西馬尼園禱告嗎(馬太26:37-39)。面對將要受難的事,耶穌很憂愁,憂傷到要死了。他向上帝禱告說:「我父啊,如果可能,求祢使這杯離開我。然而,不是照我所願的,而是照你所願的。」耶穌的生命即將受到威脅,他如果不走上十字架的路,又有哪個人能說他什麼呢?畢竟誰想要去送死。但是他出於愛,也明白上帝的旨意。耶穌捨棄自己,背起十字架走向上帝要他走的路。耶穌邀請了彼得跟隨他,也同樣呼召了我們跟隨他。

    當人願意走出體貼自己的舒適圈,以上帝做為生命的中心時,這是一種破碎自己的過程啊。是真正的跟隨耶穌。

    就是因為破碎自己超難,我們時常失敗。所以當我們願意在失敗中不斷嘗試,一而再,再而三的跟隨主。那麼才能夠顯出今天的經文重要。耶穌也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計我們的失敗,再一次的呼召我們,對我們說:來跟隨我吧,即使可能你會再一次的失敗,但是跟隨我吧,你要走的路我已經先替你走過了,我是以馬內利的上帝,我與你同在。

    跟隨耶穌吧。走出舒適圈,再一次的嘗試以上帝為生命的中心,並且有所行動。各位,跟隨耶穌是會經歷受苦的,然而受苦不是跟隨耶穌的證明,願意「尋找上帝的旨意」、「遵行上帝的話」,破碎自己或說捨棄自己才是。今天的經文彼得就是無法接受耶穌要做的事情,不願意破碎原本自己的想法,因此即使有天上來的啟示他仍然成為耶穌的絆腳石。彼得一直在學習如何跟隨耶穌。包括後面三次不認主,彼得一直在學。

    還記得前面提到,耶穌呼召門徒時說「跟在我後面吧」。

    這是一個呼召,同時也是一個應許。這條跟隨的路,過程雖有苦難,但是我們會與他一樣經歷復活。

    耶穌對門徒,也對我們說:「凡為我喪失生命的人,要得著生命。」跟隨耶穌吧,成為建造耶穌基督教會的磐石。

Image
Image
Image
icon
遇見好心情
Image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北中會淡水教會 
icon1地址:251024 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8號 
icon2電話:02-2621-4043
icon3傳真:02-26220647
icon4電子信箱:mackay.tamsui@gmail.com

關於我們

title bar

最新消息

title bar

相關資訊

title bar

fb youtube live

fb

cross 7256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