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們不信嗎?】
聖經:約翰福音14:1〜14 講員:2023.5.7 許雅茹牧師
引言
神的道路高過人的道路; 神的意念高過人們的意念,這句話有的時候帶給人的是安慰,然而也有的時候帶給人極大的困惑。上帝的做法與人的想法不一樣,甚至讓人害怕、焦慮、懷疑,相信我們在面對主時,多多少少都有這樣的時刻,令人安慰的是在今天的經文中,我們也看到耶穌的門徒與我們很像,面對主的心意時,門徒們也曾如入五里霧中,無法明白主的意思,一起來了解今天經文的背景。
經文背景
約翰福音14章是屬於耶穌臨終遺言的段落,從13章開始,耶穌便在逾越節的晚餐中向門徒們預告自己即將被出賣,甚至最忠誠的門徒彼得也會背叛他。而在這個危險的時刻,耶穌說他要先離開門徒們,而且他們不能跟隨他要去的地方,我們可以想像,這些消息會帶來多麼大的困惑以及不安以及悲傷。在外頭,耶穌的團體正面臨猶太官長的威脅,而內部,門徒們馬上就要面對主不在身邊,很快的門徒們會看不到、聽不到耶穌的聲音,誰來帶領他們?他們何去何從?三年來不斷跟著耶穌上山下海的他們,是不是被遺棄了?被騙了?如果主不在之後,他們活著的意義又是甚麼呢? 這些都是很讓人憂傷、恐懼而困惑的,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來了解耶穌與門徒們的對話。
經文釋義
在今天經文的第一節,耶穌開頭就說:「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你們信上帝,也當信我。」在即將看不到主的信仰危機時,主先鼓勵門徒們不要憂愁,接著,祂說明祂必須離開的原因是:「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去方...我在哪裏,叫你們也在那裏。 」
原來主離開門徒,是要去為他們預備在父家中的住處,這個住處在約翰福音並沒有具體的描述是甚麼,然而根據那個時代文學的一些考察,這個父的住處所表達的就是天堂,而為了這個目的,耶穌必須走受死、受難的道路。
耶穌不只在約翰福音14章的段落講過受難的問題,在第10章好牧人會捨命而後得回生命,以及第12章麥子要落地而死,而後要結出更多麥子,他都已多次預告他必須死去,來得更豐富的生命。
然而主這樣的方式對個性實際理性的多馬來說,似乎是太難接受,為何耶穌需要受死才能去預備地方呢?於是他提問:「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去哪裏,怎麼能知道那條路呢?」其實門徒們理應知道耶穌需要受死的意思。
耶穌接著說出了最有名的一句話:「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 」多馬的提問讓耶穌更多的啟示自己,人們若不藉著他受難又復活的生命,是無法與父連結的。
接著,腓力說:「主啊,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如果耶穌就是道路,那趕緊用耶穌的方式讓大家看見父神吧!與其拐彎抹角,不如直接了解天父、看到神,或許所有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腓立是想用最簡單的方式解決一切的人。
面對腓力的問題,耶穌啟示的更多了,他回應道,咦?腓力,你跟我那麼久,難道不認識我裏頭的父嗎?你不信嗎?腓力是耶穌在最一開始便主動呼召的門徒,很可能從第一個水變酒的奇蹟,就開始觀看耶穌,隨後包含五餅二魚的神蹟,腓力也是見證者,從這裡我們會感到很驚訝,因為腓力有很多我們沒有的經驗,見證過很多很偉大的神蹟奇事,然而,從腓力對主的認識,他並沒有從這些神蹟認出父神與耶穌同在的種種記號。
神學闡釋與生活連結
從上面細看對話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耶穌不斷地用對話,啟示、調整了門徒們對三方面的期待:
1.現世轉向永恆:耶穌一生所做的,不只是滿足現世的名分,優先是關注與永恆國度的連結,從耶穌1-4節的鼓勵中,我們看到耶穌期待門徒們不只是期待成為有社會上影響力、有號召力、有名望的革命英雄,而更希望他們要明白成為天父的兒女的重要性,優先與神的國度有緊密的關係。主的目標是為人預備天父家中的住處,使門徒們在天國有份,勝過現世的名分。
在現代資本主義的社會中,耶穌的提醒更是幫助人記得,人活著不是只有慾望和消費,不是只被收入、工作、房產、身材好壞、網路聲量、成績排名來定義自己是誰,雖然人一開始可能會很難接受主首要的任務,不是滿足我們現世的慾望,但當體會到我們擁有的是不可被比較、動搖的身分時,人反而能從被不斷比較的焦慮中釋放,找到由父神來的本像,得到安息。
2.苦難的意義:在耶穌與多馬的對話中,他調整門徒們對榮耀的期待,榮耀不是藉著成功(英雄式榮耀),而是藉著受苦捨己(僕人式榮耀)來達成。多馬無法接受耶穌去到父那裏要走的受苦之路,卻不知耶穌受死的道路啟示苦難的意義,苦難在耶穌所啟示的世界裡,不是無意義且需要避免的,卻是父神藉以喚醒生命、展開救恩道路的方式,耶穌在苦難中的順服與捨己能成為門徒們與神連結的橋樑,苦難提醒人生命的限制,而在神手中又同時成為復活力量得以施展的管道,讓新的生命可以生長。
在《讓耶穌幫你帶小孩》一書中提到,後現代的都市社會很少直接面對苦難的問題,面對老、病、死時常是以醫療科學的角度去延後、延遲許多生命無可避免的限制,盡力迴避痛苦,塑造凍齡、無痛的神話,卻讓人失落了誠實面對生活的殘缺與限制的機會,苦難變成災難。然而,耶穌的苦難卻能提供完整的洞見,比起不要受苦,有意義的受苦,成熟的面對痛苦,其實更能拓展人生命的境界,也常是神在其中熬煉人的方式。
3.由個人體驗式的上帝轉向掌管萬有的上帝:在耶穌與腓力的對話中,耶穌提醒他從追求個人神秘經驗滿足感,轉而注目日常神在萬物中的供應。腓力是見證過神的人,他被耶穌看見,被呼召,見過耶穌行的神蹟,卻仍停留在要求父神滿足個人神秘體驗的層次,沒有看到神是萬物的主,早在耶穌日常的言行舉止以及服事中展現出來,因而失落了認出父神藉耶穌在世界裡與自己同行、與萬有同行的記號。
後現代社會同樣有過度個人化的問題,在便利的大環境下,人們誤以為自己可以照顧自己,可以很獨立,但其實舒適的都市社會仰賴大量彼此的分工,每個環節的連結都比以往更深,不過,社會風氣卻讓人只關注自己的事,忽略了神在萬物中照管一切的供應。若我們的格局可以被上帝調整,那真的是每日都有說不完的感謝與讚美。
注目現世的名分、逃避痛苦、以及追求個人滿足式的屬靈體驗,讓門徒們對主有錯誤期待,忽略了耶穌來,真正要做的事,以及他的工作會為世界帶來的翻轉。然而好消息是,耶穌面對這些跟隨他卻仍不認識他的門徒,總是很耐心,我們可以看到,門徒們雖然不斷問問題,耶穌卻也沒有拒絕回答,反而門徒們在不斷的發問中,耶穌一步一步調整門徒的眼光、世界觀,從當中神更完整的啟示他自己,讓我們與他越來越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