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經:路加福音17:11~19 2019.10.13. 鄭浚豪牧師
前言
如果要說路加福音是寫給社會有需要的人福音書,倒不如說這本書的內容在教導我們如何成為上帝的朋友。所以,路加福音的內容不斷會看見,社會中被拒絕或者不被重視的人,得到耶穌的憐憫和接納(參路5:31~32)。無論如何,上帝的慈愛透過耶穌彰顯出來。尤其今日的經文,所記載的痲瘋病人還是撒瑪利亞人,耶穌當時候社會背景都是需要被隔離,又或者被排斥的對象。可見得唯有把信心開向耶穌基督,自然就會得到上帝的恩典。
我們的信心要向上帝開放
路加福音第17章,提及耶穌治好10個痲瘋病人。這時候的耶穌,他正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途,結果遇到10個痲瘋病人對他高聲喊叫「耶穌,老師啊,可憐我們吧!」這些病人的行徑,說明著他們一定聽說過有關耶穌醫病的事情,雖然他們的痲瘋需要被隔離。甚麼是痲瘋呢?簡單來講,這是一種病。這種病不只是頭髮或者指甲會有脫落,甚至包括四肢或者眼睛都會潰爛,嚴重的就會死亡。在聖經中,有3個人患得痲瘋最具代表性,分別是米利暗(參民12:10)、乃縵(參王下5:1)、猶大王烏西雅(參代下26:19)。他們都犯了罪,導致上帝生氣。這樣的情況,主要是表現人沒有聖潔。此外,有關痲瘋病的條例是亞倫擔任祭司的職責(參利13:1~59)。
從利未記到耶穌的時代,驗證痲瘋病是有一套程序在進行,最重要的是祭司的檢查。祭司是事奉上帝的人,並且主持神聖禮儀。為什麼檢查不是醫生呢?因為,祭司在當時候的社會有權威。但,聖經沒有提到耶穌是如何進行醫治,只有記載10個人的病已經醫好了,沒有痲瘋已經潔淨了。換句話說,已經潔淨是病人自己發現。被醫治的撒瑪利亞人為了他的醫治有感謝和讚美,這樣的信仰行為都是來自對上帝的信心,因為他的心是向上帝所開放。
對上帝的信心而有感謝和讚美
從猶太人觀念來看,生病是代表犯罪的意思,因為靈命的問題直接反應在日常生活。病人需要被醫治,意謂著罪人需要被赦免。透過赦免,呈現上帝的恩典,而這是人和上帝關係的恢復。被醫治而潔淨的信息,說明著赦免是上帝對人的憐憫。換句話說,耶穌的憐憫對10個痲瘋病人有幫助,進一步有仁慈的表現。
在耶穌的幫助中,稱讚唯一回來感謝的撒瑪利亞人,認為他的信心成為醫治。在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之間的衝突,耶穌對撒瑪利亞人的肯定象徵著上帝的愛超越了族群。更重要的是,撒瑪利亞人的信心是在耶穌基督。也就是說,這位外邦人順服於耶穌,成為了上帝所喜悅的人。特別注意的是,耶穌對撒瑪利亞人說的「救」,不只是肉體有得到醫治,包括靈命的部分也被救贖。簡單來講,這位撒瑪利亞人的信心,讓他從罪惡中得到釋放(參路4:18~19)。
傳統解釋都把重點放在感謝耶穌,從這樣的行為得到信心的結論。可是,回到信仰本質來看,信仰應該是要從行為有表現。也就是說,如果對上帝沒有信心的話,怎麼會大聲讚美,而且又會有感謝呢?因此,這位撒瑪利亞人的信心很大,因為對他來講是信仰自己認識以外的上帝。特別這位撒瑪利亞人不受到仇恨和衝突的影響,他對耶穌基督不是只有聽說,而是有信心,然後領受到救恩。相對來講,撒瑪利亞人的信心是開向上帝,並與祂交通且得到其生命。
從會友的信心見證堅固我們的所信
這樣的信息對我們來講有甚麼意義呢?特別我們的信心是開向誰呢?這個問題都是每個人必須要好好檢查和檢討自己的信仰。現實上,每個人在社會的時間很久,被其價值觀影響,導致信心建立在權力、身分和金錢。只是這樣而來的信心非常脆弱、非常空虛。從上述的情況有省思之際,表示我們若是無法開向上帝,結果就是離開上帝,自然就經歷不到上帝的憐憫。這個情況造成目前社會問題的產生,有太多人為了證明自己的信心,任何事情都做的出來。簡單來講,所謂的社會問題就是「焦慮」(anxiety)。
人的焦慮無疑是沒有專心倚靠主,自然就會出現懷疑。這段時間,各位兄弟姐妹都有接獲教會簡訊通知有關會友郭錫仁的相關代禱。人的軟弱的時候,自然會有很多焦慮在影響。但是,當錫仁的太太小真不斷提醒要專心倚靠主的同時,錫仁願意用「阿們」回應對耶穌基督的相信。錫仁的太太私底下告訴我,她問錫仁願不願意交託給耶穌基督,錫仁回答「願意」。我想,透過這些探訪的過程都可以讓我們看見會友對上帝的信心。或許有的人以為講道信息提到探訪,儼然沒有聖經內容。可是,大家卻能夠在信心的見證中,更加知道自己的信仰是真實,每位會友的信心與聖經信息有關聯,幫助著我們更加相信上帝,並且願意和他們一樣感謝上帝、讚美上帝。
結論
求聖神的保守,給每個人在信心軟弱和不足的時候,能夠專心倚靠耶穌基督而得到拯救。願主施恩賜福,讓我們的信心和上帝的連結,使人生不再充滿焦慮,所取代的是有感謝、有大聲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