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15 -3 全仲彥神學生 - 在患難中切實相愛

【在患難中切實相愛】    2

聖經:彼得前書4:7~11     2021.8.15.全仲彥神學生

一、台灣疫情爆發,病毒延燒社區,民眾擔憂緊張;羅馬帝國,迫害臨到基督徒,基督徒面臨死亡的恐懼。

    今年5月15日週六早上,徒步淡水老街,全台疫情已升二級,街頭不安情緒在人際間上升著,經過的店家廣播跟電視開著,原來因疫情嚴峻,雙北防疫警戒再提升到三級,這是Covid-19爆發一年多來,台灣第一次升到等級較高的警戒。看到店家訝異不知所措,有些人拿著電話跟親友通話,「疫情升三級了啦!是不是要封城了啊?」。慌張焦躁在老街民眾身上流串著,藥妝店開始有人潮進去買口罩跟酒精,那是首次稍稍經驗末日感的存在,因為我們真的不知道接下來,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情。

    西元六十年間,羅馬帝國內的基督徒也存在著這種末日感,且是更加劇烈,尤其以耶穌基督為信仰的新興宗教,受到傳統猶太人的質疑排斥,還是當地希臘外邦文化對基督徒道德約束行為的不理解,當時代對待基督徒的暴行現象,像是場疫情,不斷蔓延在各城市中,基督徒被綁在木柱上點火燃燒,當做權貴名流花園的照明燈,或是被縫上了獸皮,讓兇惡的狼犬撕咬,四肢斷落血流滿地;末日感對當時的基督們而言,是非常真實迫切。

二、疫情社區大規模感染,活動場所包含教會關閉;大火燒毀羅馬城,基督徒受到的逼迫更加嚴峻。

    疫情升三級後,避免疫情擴散,政府也宣布宗教場所關閉禁止進入,宗教敬拜祭儀空間人數也被限定,好在我們教會超前部屬很早實施禮拜線上直播,但也為了防範疫情,主日的實體禮拜、小組聚會皆暫停。即便中部曾經歷過九二一大地震,都沒遇過聚會暫停的狀況,就算教會倒了還是可以在廣場上聚會,但這次室內室外人數都被限定。淡水教會開設百年多以來,即便遇到戰爭,都沒有關掉實體禮拜,而這次嚴重的疫情,破天荒開了先例。可想而知弟兄姊妹們的擔憂,實體禮拜跟小組暫停,這些習慣儀式性的動作跟行為都沒了,我們的信仰如何持守。升三級後,本土疫情破百例,死亡人數不斷攀升,我們的平安在哪裡,我們要如何彼此相聯繫,網路新聞媒體、LINE臉書各樣的資訊量都好大,我們面對極大的不安,全台灣的人都經歷著這樣的感受。

    西元64年七月,羅馬帝國發生嚴重大火,城市大面積燒毀,火災造成慘重損失,當時人們普遍懷疑,這是場人為縱火,且是時任的羅馬帝國皇帝尼祿所為,尼祿為了不要讓傳言擴大,便宣稱這場災難是基督徒所放的火,基督徒莫名其妙變成了眾矢之的。尼祿除了不承認基督教為合法宗教,瘋狂逼迫血洗羅馬城,連帝國邊疆地帶也有迫害基督徒的暴行。羅馬帝國中各個大小城市的鄉民暴民,捕風捉影關於羅馬城對基督徒的毀謗;暴民們逞凶鬥狠,包括一些總督為了討好他們,滿足他們的兇殘,基督徒被扼殺,無家可歸。幾個時日基督徒安然無恙;某個時日禍從天降,洗血屠殺的素常,差不多是彼得前書基督徒的生活背景。所以當我們面臨巨大災難禍患時,真是如尼采所言「上帝已死」,生命毫無價值可依循,或是只能對上帝投下張不信任票,兩手一攤無法回應身為基督徒的行動嗎?

三、切實相愛來面對患難

    「這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將結束,不要視萬物為理所當然。在禱告中要全然的清醒,最重要的,要彼此相愛就像你們的生命靠著他維生,而愛可以彌補一切。要給飢餓的人食物,樂意的給那些無家可歸的人一張安歇的床。上主賞賜於你的一切,都要慷慨分享,讓所有的人都可以得益處。」透過美國長老教會畢德生牧師翻譯詮釋彼得前書四章的聖經英文信息版,勾勒出初代的基督教群體,上主的教會,彼得教導這些在世作客和寄居的子民們,苦難中該如何面對生活。

    經文中謹慎自守,警醒禱告,是需要我們有一個健全的心智,成熟的態度,清楚正確判斷衡量一切情況,如羅馬書所說,「看你的信心大小,看的合乎中道。」以清楚明確態度來擺上禱告,是基本作為一個信仰者,擁有的生活習慣。最值得關切的是要彼此切實相愛,這是彼得很重要的核心教導,多次出現在彼得前書經文內,更是要呼應耶穌在約翰福音第13章所說的,「我給你們一條新的命令:就是要你們彼此相愛,就如我愛你們,為要使你們也彼此相愛。」適逢患難的狀況裡,不信任、疏遠的關係會產生,要克服這些障礙就是要有愛的行動,因為愛可以遮蓋饒恕過犯,讓那些罪惡、疏離、孤獨都不再存在。愛的行動就是要款待弟兄姊妹。初代信徒大部分都是在信徒家中聚會,信徒能讓自己的家,開放款待別人來聚會是重要的,尤其成為教會袖更是如此,透過彼此款待,能實踐彼此相愛的教導。

    最後就是要當恩賜的管家,恩賜的原文詞彙源自於「恩典」,表明恩賜由上主賜下給人去建造信仰群體,而管家的原文詞彙源自於「家」,我們都是有份於上主家裡的管理者,運用上主賜給我們的恩賜,在弟兄姊妹們身上彼此搭配。我們說話講道見證分享,就照著上主的話來講,我們服事,就帶著豐富的熱情和動力,來滿足教會的事工,見證出上主透過耶穌基督裡所彰顯出來的榮耀。

四、疫情中經驗福音

    初代耶穌基督信仰的群體,教會的形成,不是處在治國安民的環境,甚至從耶穌基督出生,伯利恆就處在肅殺兩歲以下嬰兒的社會環境中,但這些背景,留下給基督徒的提醒,就是當以愛心的行動,勇敢來去面對它。

    Covid-19讓教會禮拜關閉,但也趁這機會讓福音延展不同可能,數間長老教會,不管是平地教會、部落教會,開放教會廣場、禮拜堂,成為社區部落的疫苗接種站,在危難之際,教會成為社區居民醫療救助場所。屏東縣排灣族的文樂部落,天主教、安息日會、長老教會,三間教會的牧者,在實體禮拜因疫情暫停之際,每週的一三五,輪流在村長辦公室,用部落廣播帶領會眾禱告讀聖經,在充滿不安和焦慮的期間,教會仍然堅守陪伴、做宣導及代禱角色。教會的弟兄姊妹們為了保護族人在部落出入的安全,也為了避免當時外縣市遊客在疫情下擅自進入山上旅遊,自發性的在部落入口,設立檢疫站,測量體溫、酒精消毒、做實名制,檢查戴口罩。我們淡水教會的鄭浚豪牧師,陪伴長輩們去施打疫苗,透過親自的陪伴代禱,降低長輩們對疫苗副作用的擔憂,及疫情間的害怕,並透過臉書LINE群組訊息,傳遞正確的疫情資訊,讓弟兄姊妹們在信仰與生活上有清楚明確的認知。台神馬約翰牧師去年11月分享美國疫情封城教會關閉的期間,超商的物資短缺,不然就是關閉,會友外出就餐不便,他的母會就準備食物蔬菜食糧袋,拿出去發放給會友及社區民眾。2019年Covid-19爆發至今已經一年半,我們見證這個病毒帶走數以千計生命,但卻沒有帶走上主創造人類擁有顆良善的心志,及展現出的關懷及愛心。

五、實踐淡水基督族愛心的行動

    馬偕牧師149年前來到台灣宣教,當時台灣瘧疾猖獗,從馬偕牧師傳記上記載著「瘧疾,它是覆蓋在我們美島上最黑暗的雲。因為它的緣故,引起許多疾病和死亡,造成居民莫大的損害。」馬偕牧師倡導公共衛生,鼓民眾除草,通水溝,從國外引進特效藥救治許多病人,讓民眾衛生環境品質大幅提升,他的醫療宣教見證了台灣人福音最重要的基礎跟歷史,而我們都是他設立教會主內的弟兄姊妹們至今。

    明年是教會設立150周年,馬偕紀念大樓也將興起重建,淡水長老教會的姊妹弟兄們,願我們看見這時代人們的需要及困境,是我們可以用愛心去實踐出去的,代表自己個人、或是代表教會也好,看見上主給我們的恩賜,運用在我們的教會或是生活周遭,用上主的話語、用行動,並帶著熱情與愛心實踐,尤其在疫情還不見光明的時代,我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真正結束,願我們的信心得以堅固,正如淡水的暗夜中,淡水長老教會點起了燈光,也讓我們的服事行在眾人身上,都讓人可以看見耶穌基督的榮耀。

Image
Image
Image
icon
遇見好心情
Image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北中會淡水教會 
icon1地址:251024 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8號 
icon2電話:02-2621-4043
icon3傳真:02-26220647
icon4電子信箱:mackay.tamsui@gmail.com

關於我們

title bar

最新消息

title bar

相關資訊

title bar

fb youtube live

fb

cross 7256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