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的祈禱】
聖經:詩篇71:1〜6 講員:2022.10.9 鄭浚豪牧師
前言
感謝主,在總會的安排中訂10月份做松年事工紀念主日,一方面表示教會事工的對象是松年,一方面表示對於松年的會友來說要有肯定和讚美。根據教會法規的解釋,參加松年團契是年滿60歲以上的兄姐。對照台灣的定義,老人是從65歲開始。這個年齡的界定是怎麼來的呢?大約在1880年代,率先推出退休金之時,以此形容任何超過65歲的人,或許都相當合理;活過65歲的人並不是太多,超過65歲的人,則是需要有更多的關懷。
老年人祈禱的意涵
從詩篇第71篇來看,老年人祈禱的內容訴說的不是苦難中遭遇的風浪,而是在患難危機中,他仍深信「上帝是我們堅固的避難所」。從經文來看,祈禱的人點出了有作惡的人和凶暴邪惡者的勢力。回到聖經原文的解釋,這些人就是要破壞或者是傷害的意思,他們的目的是要阻止一切可以榮耀上帝。換句話說,因為上帝是聖潔、公義和善良。所以,面對許多的不公義,唯一能夠倚靠的就是耶和華。
用信仰的角度來看,老年人經歷到許多的過程,相信這些過程都體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特別老年人更能夠承載生命的苦楚。聖詩創作者芬妮•克羅斯比(Fanny Crosby,1823~1915年),她在出生6週大時,因感冒眼睛發炎遭庸醫誤診,在她雙眼貼上滾燙的膏藥以致失明。她一生共寫了9,400餘首聖詩,幾乎每首詩歌都洋溢著堅定的信心和喜樂,許多佈道大會的場合,詩班與聲樂佈道家都喜愛唱她的聖詩,許多人都因她的聖詩得到益處,因此被譽為「聖詩皇后」。芬妮從未埋怨令她失明的庸醫,一直到她90歲的慶生宴上,她說:「在這廣大的世界上,沒有比講主的故事給我更大的快樂,因為這是我的信息……我對神的愛和《聖經》的真理,在90歲時比19歲更寶貴、更堅定。」如同聖詩第149首,「地上煩惱,祢給我安慰,人生風波,祢給我撥開,雖有艱難,數念祢恩惠」。
從人生哲學的角度來看老年人,曾經有1個訪問是針對1,500名65歲以上的人,其題目是「人生最後悔的事是什麼?」這個問題很有趣,本來以為訪問出來的結果應該都是心碎的愛情故事、錯誤的投資決定、撕裂的家庭關係等等,可是沒有想到大多數的答案竟然是「我應該少擔心一點,開開心心過日子是我的責任。」進一步來講,許多經歷過最多人生悲劇、疾病的老年人們,卻往往是最快樂的,而這個是「生活的智慧」。這些學者從這些訪問得到一些心得,也就是從老年人的訪談中發現時間是最重要的人生資產之一,但太多時候常常把時間浪費在擔心根本不會發生、或無法控制的事情上,因為,「我們尤其會在『沒什麼好擔心』的時候想東想西,例如可能有壞事會突然發生在我們自己或所愛的人的身上,但這些焦慮都無助於真正解決問題。」
老年人找尋到人生終極的意義
藉由經文記載,從老年人的祈禱中看見老年人思索著他的生命。他沒有停留在攻擊、敵視、或失敗當中,也沒有陷在過往的傷害,反而持守著對上帝的信念,相信上帝的援助會帶給他內心的平安。他沒有抗拒生命、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反而是不斷地讚美上帝,述說著自己生命中美好的一面;對他來說,生命同時就是讚美。
有沒有發現,講來講去老年人的生命是充滿著感恩和交託,這一切都是來自人生的體驗,這樣的老年人最可愛、最有福氣。從信仰來說,因為老年人有找尋到人生終極的意義。如同詩篇詩人的祈禱,所提到的就是耶和華是他的避難所,耶和華是他一生的倚靠;「我要述說你的公義;縱使我的理解有所不及,我也要晝夜講論你的救恩。」進一步來講,信仰是老年人的重要,因為老年人在信仰中會得到倚靠和平安,成為是生活過得有喜樂的關鍵。
勇敢地面對變老
知名作家張曼娟,這幾年都會寫有關她如何照顧她的父母親的文章。她提到有天搭電梯的時候,住在同棟樓的青少年踏進電梯後說:「我知道妳,你們家就是有那個很老、很老、很老的老人家的,對不對?」這是張曼娟第1次聽到有人用連3個「很老」形容父母親。「第一次聽很不習慣,但後來思考,那時母親年近80、父親年近90,對青少年來說,他們『很老、很老、很老』也沒錯。」她記得,父親剛過80歲的幾天後,因為聽力退化,加上罹患罕見疾病紫斑症,凝血功能下降,必須天天服用大量類固醇,心情低落。有天早晨,張曼娟在睡夢中驚醒,聽見父親嚎啕大哭,痛徹心扉地問:「人為什麼要老?老了為什麼這麼悲哀?」
張曼娟的父母未曾照顧過老人,不知道老之將至是怎麼回事,當老毫無預期來到生命裡,便手足無措。「照顧父母有辛苦,但也很幸福」,她從父母身上學習:老是怎麼回事?預想「我要怎麼老?」預設「我要成為什麼樣的老人?」而張曼娟以為「我的學習是要當一個『不等待的老人』」,因為人年紀愈大愈期待他人關注,總是在等待:等尊敬、等關心、等付出、等待兒孫回來……。等待成為不快樂的來源,也成為旁人的壓力。
踴躍參加松年團契與松年大學
然而,張曼娟期待自己是1個「睿智的、雋永的」老人,面對困難極少抱怨、刻意交不同年紀的朋友、願意吸收不同的觀點,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感謝主,來教會就是有這樣的機會,也就是參加松年團契或者松年大學;總會訂松年事工紀念主日的意義乃是要喚起教會事工的對象包括松年長者。換句話說,松年事工是教會整體的1部分。這個觀念大家要清楚,不能說這是松年的事情,所以這個主日與我沒有關係。往往我們都會誤會松年、婦女、青少年和主日學是各自分開,但事實上都是教會的一體。因為如此,松年紀念主日是教會舉辦,教會要恭喜各位松年長者喜樂平安,同時鼓勵每一位松年長者要常常出來走動、心情保持樂觀、和親人朋友都有和諧的關係。然後,參加松年團契或者是松年大學,可以使老年人快樂地活在當下。
日本作者岸見一朗(Ichiro Kishimi)在著作《變老的勇氣》提到,老年人很容易會回想過去,然後一定覺得自己有許多處理不夠完美的地方,但是你能夠接納那就是自己的本命嗎?認識自己的本命之後,在往後的人生裡是否能用新的態度去面對,走出不同的格局呢?這是對自我的挑戰,也是對生命的挑戰,只有這樣才能夠找到屬於自己,別人奪不走的幸福。
為老年人祈禱
今年是教會設教150週年、明年是禮拜堂落成90週年,我一直確信「上帝是咱代代幫助」。我要感謝教會所有的老年人,您們的信仰使淡水教會的福音延續、您們的人生是許多會友的見證。同時,松年是我心中最軟的那一塊。
最後,7月份教宗向全世界的教會提出邀請為老年人祈禱的文字,向全體會友呼籲,無論是老年人、婦女、青少年或者主日學,一起為老年人祈禱:
說到家庭我們就不能不談老年人在我們當中的重要性。
在人類歷史上我們從來沒有這麼多老年人,我們不知道如何度過這個新的人生階段:有很多關於老年的計畫,但很少有關於生命的計畫。
老年人往往對關懷、反思和感情特別敏感。我們是或者說我們可以成為溫柔的導師。而且是多麼的溫柔!
在這個習慣於戰爭的世界上,我們需要一場真正的溫柔革命。
在這方面,我們對新一代負有重大責任。
讓我們記住:祖父母和老年人是滋養我們生命的麵包,他們是一個民族所蘊藏的智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頌揚他們,而我已經為他們設立了一個紀念日。
讓我們為老年人祈禱,願他們能成為溫柔的導師,願他們的經驗和智慧能幫助年輕人懷著希望及責任感展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