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們要聽從他】
聖經:路加福音9:28〜36 2022.2.27.鄭浚豪牧師
前言
時間過得很快,已經到二月底,代表即將要迎接春天的到來。相信春天的氣候會比較溫暖,大家的身體就比較舒服,疫情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少,致使可以快快恢復日常生活。同時,能夠讓我們預備心,迎接教會設教150週年的到來。
耶穌在改變形象
經文記載於路加福音9:28〜36,提到有關耶穌山上變貌。這個事情發生在耶穌第1次預言自己要受難和死之後,代表耶穌要顯露自己的身分給大家知道。尤其當耶穌在山上變貌的時候,同時出現了摩西和以利亞。摩西代表律法、以利亞代表先知,這是呼應律法和先知一切的道理就是愛。耶穌是愛,進一步為了人類受難和死,因為他帶來拯救。這是耶穌的使命。可是,在重要的時刻,彼得和他的同伴卻都睡著了。
當彼得提出建議要搭棚子,分別給耶穌、摩西和以利亞;按經文記載彼得不知道自己在說甚麼。可見得,從彼得醒過來之後對耶穌稱呼老師就知道,他對耶穌的認識不夠,畢竟他錯過關鍵時刻,即耶穌和摩西、以利亞討論將在耶路撒冷以死完成的事情。同時,出現一朵雲彩籠罩他們,雲彩中有聲音傳出來,意謂著上帝的臨在。這個聲音的內容是「這是我的兒子,是我揀選的,你們要聽從他。」換句話說,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彌賽亞的身分,也就是拯救者主耶穌。所以,要順服耶穌基督的教導,才能夠讓真正的平安臨到信他的人。
聽從耶穌就是要去傳揚上帝的赦免
就彼得的說話來看,他告訴耶穌在這裡真好,那麼我們要問的是到底有多好呢?根據經文脈絡會發現,現場經歷了5餅2魚的神蹟,那種震撼與興奮絕對是有的。我相信彼得和其他的門徒,也會在這樣的氣氛中感受到得勝的歡喜。所以,當耶穌要到耶路撒冷以死完成使命,怎麼可能會願意呢?當然是維持現狀,為什麼要去耶路撒冷呢?回到聖經神學的解釋會明白,彼得的立場就是不願意背起十字架跟隨耶穌,因為那是會喪失生命。換句話說,彼得的無知暴露了他不了解天父上帝的仁慈。
進一步來說,天父上帝的聲音說「這是我揀選的」,那麼揀選的用意是甚麼呢?透過希臘文聖經來看,會發現這是有目的的。相對來說,天父上帝透過耶穌具體表達祂對人類的仁慈。這個仁慈的前提是在沒有任何功利主義的動機,其指導原則是完全和獨特的在上帝的本質上突顯出來。「仁慈」乃是對那些貧困者的憐憫之心。最後,耶穌說:「你們要仁慈,像你們的父仁慈一樣」,指出對待困苦者的同情要像父一樣的仁慈。所以,要聽從他就是把你的真好移除,跟隨耶穌前進到耶路撒冷完成天父上帝的旨意,並且上帝要赦免人的罪過,以悔改作為回應。
藉由使命讓我們活出耶穌的教導
回到經文思考,其實信仰是必須要用行動回應,尤其是我們要聽從他的時候。1895年,因為甲午戰爭的緣故,台灣進入了日本治理的年代。當日本人入台灣面對到百姓的反抗,當然也因為這樣產生許多的衝突,當時候的台灣非常地混亂和緊張。當時回去加拿大休假的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844〜1901),聽見台灣有困難準備全家要回來台灣之際,許多鄉親朋友好言相勸不要回台灣,因為是有生命的危險和威脅。可是,馬偕在《台灣六記(From Far Formosa)》這本書提到,當他一路航向風雨飄搖的台灣,有如面對死亡之旅,他深信「台灣的根基在於上帝的旨意,就像獵戶星與昴星」,他說:「我們並不害怕。我們的信心在於永遠的上帝。」這段記事中,其實馬偕也可以選擇不回來台灣,更何況他在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名聲地位是受人敬重,但是他清楚知道他的使命,特別台灣是他要宣揚福音的區域。所以,他倚靠著加添力量給他的上帝(參腓4:13),勇敢向前的回來台灣,和在苦難中的台灣社會與百姓站在一起。最後,在台灣安息了。我要說的是,馬偕回應他的使命要到普天下傳福音(參可16:15),在困難和危險的時候,他沒有忘記他的使命,聽從上帝的呼召,用生命完成他的使命,台灣成為他的最後住家。
因此,天上有聲音告訴彼得說你們要聽從他的同時,對我們來說有甚麼意義呢?我認為,尤其在設教150週年,我們應該要回應上帝「我願意」聽從耶穌的教導。耶穌的教導是律法和先知的一切,那麼回到新的誡命來看就知道,要愛上帝也要愛鄰人,透過愛的行動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簡單來說,就是愛與服務。現在的社會環境,許多是為了自己設想,忽略了身邊還有需要關懷的人。所以,當我們清楚是北台灣第一間教會,重點不只是我們的外表和外在讓人欣羨,而是要成為祝福的出口和見證,看到社會有需要的給予關懷、看到社區有需要的願意分享。換句話說,身為大兒子的我們不應只有頭銜,乃是要使社會和教會因為我們的愛與服務得到祝福。藉此,讓我們和耶穌一樣,被認同是上帝的兒女。
結論
願我們把人生中的自我和自私挪開,讓耶穌的教導有空間可以進入我們的人生。當我們願意如此做的時候,就可以得到上帝的認同與肯定說「這是我的兒女,是我揀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