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這餅飲這杯,作門徒擔苦難】
聖經:馬可福音14:22〜25 講員:2022/5/15 全仲彥神學生
《引言:玉山神學院防疫二合一聖餐,我與淡水長老教會關係的起點》
2020年1月底,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將新冠肺炎疫情等級提升二級,教會界也著手應對疫情,調整禮拜進行方式及座位安排,包括守聖餐的方式,皆希望能在疫情下安全進行。2020年受難週禮拜,玉山神學院使用餅杯二合一的聖餐品,當時主持聖餐的老師特別說明,這個餅杯是淡水長老教會奉獻的,尤其在當時很難買到大量的防疫餅杯,感謝淡水教會願意奉獻這些餅杯給玉神師生們使用,也是這樣的因緣際會,下半年我被學校派到淡水教會實習。今日是玉山神學院奉獻主日,我們要從馬可福音,這本耶穌呼召門徒,並教導他們關於祂的身份及門徒職責的福音書,特別在耶穌最後的晚餐中,瞭解耶穌對門徒們的提醒,也對當今姊妹弟兄們的提醒。
《門徒按著當時社會風俗習慣,誤解耶穌的身份及自己的職份》
第一世紀猶太人受到羅馬帝國統治,引發不少政治及社會動亂,猶太教中不同派別的人,對彌賽亞的角色存在著各種期待。但普遍都嚮往充滿政治、權力、軍事型的形象,讓他們可以脫離被羅馬帝國的高壓統治,也可以教訓那些當魁儡壓榨自己族人的宗教領袖。而這樣的期待是當時猶太人很通俗的想法,從門徒對耶穌產生疑惑的態度,能感受到他們強烈的慾望。耶穌三次告訴門徒祂將受難,第一次耶穌說祂將要被宗教領袖們殺害,彼得反應激動,竟把耶穌拉到一旁教訓,結果耶穌回應斥責彼得是撒旦,請他退到後邊去。第二次耶穌又預言祂會被殺害,門徒完全摸不著頭緒。最後一次靠近耶路撒冷的路途上,耶穌更鉅細靡遺提及自己將會受難,將被鞭打、被嘲笑、被吐口水,甚至還說死後三天將會復活。門徒直接選擇性跳過耶穌的話,門徒雅各和約翰還問了耶穌其他毫不相關的問題,問耶穌做王時,他們可否一個坐右邊一個坐左邊,並引發其他十個門徒的氣憤爭論。從門徒三次重要的回應上,他們對耶穌身份角色有著既定的期待,祂是君王,祂不該受難受死,受難的這件事情,完全不在門徒的理解中。他們不可能把自己投資在一個會失敗的領袖身上,而且他們對自己身為門徒的角色,自視甚高,渴望享有權位與地位。
《我們素常的生活經驗,可能也會造成信仰的無知及傲慢》
門徒反應也時常會發生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中,不管是慕道友甚至到牧者,我們難免被日常習俗影響了對信仰的認知。慕道友或初信者把上主想成了求取好處利益,或是消災解厄,避邪鎮煞的神明,疑惑著自己殷勤拜神明卻怎麼還不靈驗,其他人拜了就平安發大財。作了幾年後的基督徒,穩定上教會,成為教會同工、長執、或成為神學生作教會牧者,我們也有自身的盲點,可能在於資歷久,對聖經、神學知識、教會管理經驗懂的比別人多,開始炫耀自己的知識能力,或是論斷他人的信仰生活。我們自豪自己的信仰堅若磐石,卻不知曉這樣的固執,可能成為別人的絆腳石。教會應該是暗夜中的燈塔,讓人在苦難生活中看見希望,卻無意間變成宗教象牙塔,人民的苦難與我這種敬虔之輩,沾點邊都嫌惡,這樣的現象,時常無意間在我們的生活中表現出來。而透過今天的經文,耶穌的行動卻給了我們重要的線索,能讓我能在這個世界中保持清醒,謹記上主的身份及身為門徒的責任。
《聖餐體現上主的工作,人要領受並擔起苦難與主連結》
耶穌進到耶路撒冷後,受難前跟門徒最後的晚餐,原本是個猶太人傳統節期的逾越節晚餐,每個人得跟自己的親族家人一起度過。但耶穌卻把他的門徒招聚吃了一頓飯,把傳統猶太人出埃及的拯救,賦予了嶄新的意義,讓這頓飯延續至今,基督徒們每逢都要紀念的聖餐。我們透過牧師至少一季主持的聖餐,餅撥開代表耶穌身體的捨命犧牲,酒代表耶穌的血贖罪立新約,完成上帝拯救世人的救贖計劃。而耶穌跟門徒們享用這頓晚餐的意義,不單只是告訴門徒,祂自己要付上何種代價,也告訴門徒們,這一頓飯一起吃了,代表門徒也要付上十字架的道路,要與耶穌同負一軛,這樣的聯合,這樣的合一,這樣一頓飯,吃了才有意義。過去耶穌三次告訴門徒祂要受難的事,語後都附帶著關於門徒的職分。第一次他表明他的受難後,緊接著說你們要捨己,背起十字架跟從我。第二次緊接著就告訴門徒,當中誰想要為首的,就要當最微小的,成為眾人的僕人。最後一次在耶路撒冷上嚴正提醒,祂所喝的杯門徒也要喝,所受的洗門徒也要洗,苦難如浪濤般將要覆蓋祂,門徒也要同樣經歷,世人追求的是名份地位,你們不能學,要跟我一樣,來了不是受人服侍,而是去服侍人。最後祂提醒下次就要在上帝國裡喝新酒,就是要祂的門徒不單是明白祂的苦難,還要參與祂的苦難,穿越這些苦難,等候上帝國的盼望。在這過程中彼此要成為合一相愛的團契,對主的復活國度的再臨,心存喜樂與盼望,甘心樂意的服事。這是門徒與耶穌最後的一頓飯,與耶穌生前上的最後一堂門徒課。
《江阿勇牧師獻上所長與主同擔苦憂,以此興旺福音》
今天是玉山神學院的奉獻主日,一年一度來特別關心培育原住民傳道人在神學、聖經、教會牧養、文化學術教育的學校機構。玉山神學院有位校友傳道人,名叫江阿勇,他是來自花蓮馬遠部落的布農族人,原住民名叫做Pima,是勇往直前或獵人的意思。在過去1990年代,他是難得考上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的原住民青年,但他有一個心願,未來能把他的所長幫助回饋他的部落,所以大學畢業後回到部落的國小當老師,幾年後他受呼召進到玉山神學院來裝備成為傳道人。在玉神研究所三年期間,他在學表現優秀,受到當時副院長陳南州牧師賞識,鼓勵赴美進修,期盼未來成為玉山神學院的老師。但當時他一心只想要回原鄉部落服務,這是他起初的呼召感動,所以玉神畢業後他牧會於花蓮瑞穗鄉奇美部落的布農中會奇美長老教會。牧會的三年間,他讓原本差點關門的教會再次有了生機,部落的弟兄姊妹們穩定來教會聚會,他殷勤地拜訪部落的長輩們,向外募到一台福音車接送部落長輩小孩。部落壯年人口外流嚴重,家庭普遍隔代教養,他就在教會開課輔才藝班,讓部落的小孩子白天課後能來到教會讀書補習。他還運用了他的人脈,讓當時沒有課外刊物的奇美國小,募集到一萬五千多本的課外書籍。牧會三年後,他罹患了肝癌且發現時已是末期,當時連盧俊義牧師,都還為他向眾教會募款醫療費,特別詢問馬偕醫院醫師有否最新的醫療方式可治癒他。但他的病況太嚴重,而且每況愈下,治療兩個月最終安息主懷,享年三十五歲。2008年5月15日,在江阿勇的家鄉舉辦告別禮拜,一個小小幾百人的原住民部落,竟來了千人送他最後一程。部落的婦女、小孩頻頻拭淚不捨哭泣,甚至部落長輩們說:「傳道在部落服事只短短三年,卻像三十年那麼久!」告別禮拜中布農中會追贈他牧師資格,因為當牧師,是他畢生的志業,而他奉獻他的才華、生命、能力來照顧弟兄姊妹們。這是江阿勇牧師回應了呼召,看見部落的需要及困難,他義無反顧去面對,就像他的原住民名字Pima一樣勇往直前,盡忠職守。
《玉山神學院培育願擔苦難,不怕風不怕雨的傳道人》
玉山神學院就是要培育像江阿勇牧師,有這樣心志的傳道人,畢業能為原住民奉獻心力擺上自己。在玉山神學院的圖書館外有兩塊石頭,一個上面刻著「本院的神學教育乃是從原住民族生活實況來詮釋信仰、參與宣教」,另外一個石頭刻著「本院於1946年設立,係以基督福音為根基,培育原住民族教會傳道人,及具有不同專業訓練之基督徒,在教會與社會服事,參與上帝國之宣教;並致力原住民族社會與文化研究,從事實況化神學之建構,以求上帝國落實於原住民族社會。」我特別感謝淡水長老教會牧師、長執、同工、眾姊妹弟兄們兩年來對我持續的關心、肯定、接納、推薦我在玉神的課業學習。玉山神學院需要您的代禱,期待呼召優秀的原住民教會人才,能來到玉山神學院裝備進修。我們也需要姊妹弟兄們的金錢奉獻,幫助學校的硬體設備、教學及生活環境、師資培育上,都能更加完備,讓玉山神學院畢業的傳道人,都有個堅定毫無膽怯的信心,來面對原住民社會及教會的困難及挑戰。願玉山神學院培育的傳道人,服事不怕風不怕雨,如同今天的經文,同領耶穌的餅與杯,作起耶穌的門徒一同擔起苦難。
《排灣族語祈禱》
Mapeljuq tua kiljivak tjaljaparavacan a nia Kama CEMAS i tjarivavaw. Tucu uri kitulu aken tjanusun, ayatu tisun mavan nianasi, niapicul. Niaya kamacemas, ulja men a pacun ta su kiljivak, su isenai imaza i kacauan, namayauta ita nia kiyukai, gaku, nia qinaljan.Masalu a men tjanusun,tua su kiljivivak tjanuamen. Nia kinuli, Nia iqaung, Ipata su angdan, Nia iqaneljingan ti Yisu Kristu, Amin.
滿有慈悲憐憫的主,我們向祢獻上感恩,因為祢先獻上了生命、破碎自己,使我們得以一生學習效法祢的順服謙卑,使我們在教會、學校、社區、部落,懂得奉獻心力及金錢,來照顧幫助姊妹弟兄們,讓這個社會看見祢的愛及眷顧,看見上帝國就顯現在我們其中。我們禱告是奉主耶穌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