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5/22-全偉哲神學生 -你要痊癒嗎?

你要痊癒嗎?
聖經:約翰福音5:1〜9              2022.5.22.全偉哲神學生

前言

  平安這句話對現在的我們來說何等的珍貴,連在這裡一同聚集時是上帝的恩典。從去年的封城、斷航、鎖國,到現在的共存發展,活在疫情之下已經成為世界的新型態。手機APP已經不再是下班後的娛樂,它已經成為現實生活,直播視訊成為必須的事。

  人類社會因著病毒有了根本性的改變,改變了我們生活的常規,他似乎是我們不可避免的命運。隨著疫苗的普及化,病毒帶來的重症威脅能相對減弱,多數染疫的民眾現象與中度感冒一樣,靠著自體免疫就可以痊癒。然後身體的病痛可以痊癒,而最難痊癒的是人心。

然而在這時候,是否耶穌也正對著你我說:你要痊癒嗎?

耶穌對病人說:你要痊癒嗎?

  「你要痊癒嗎?」聖經裡耶穌說這句話的場景在耶路撒冷的一個叫羊門門口旁的池子,這池子叫做畢士大,畢士大根據希伯來翻譯可以翻成「恩典之家」「憐憫之家」在那裡充滿了需要憐憫與恩典的人,他們有病痛、需要醫治、沒有行動自主能力。他們等待水池動的那一刻,搶先第一個下去的人就可以得著醫治,他們等待著恩典。耶穌來到這個角落,走進這群需要憐憫的人群中,他看見了一個病人。耶穌對病人說:你要痊癒嗎?

  但這個病人卻答非所問。耶穌問的是要或不要?然而這位病人回答的卻是無奈。無奈自己永遠得不到機會,他無奈自己是被孤立的,他抱怨他不能得醫治。事實上他有機會能得醫治。但是他聽不懂耶穌的話。

環境改變觀點

  其實聖經並沒有明講這位病人是因為什麼原因無法行走,聖經可以直接描述病患是癱瘓或者瘸腿,只說他病了。或者說這個疾病造成了一個狀態,令他無法自主行走。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疾病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觀點。三十八年的痛苦,從有記憶以來都在與疾病中求生存,在人來人往的門口沒有人幫助他,競爭壓力之下機會永遠是別人的,在群眾中他是遭受霸凌、邊緣、冷落的一位,而生命沒有意義,也永遠無法改變。他的回答代表了他的沮喪、灰心、無力、無奈,長期以來他的心也病了,環境的壓制身體的纏磨,令他身心俱疲。

  在聖經當中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有些聖經學者認為恩典之家若用亞蘭文發音他也有另一個諧音就是:羞辱。在當時後疾病被視為咒詛、不正常、可傳染的惡勢力,所以使用隔離的方式將他們劃分,那裡也成為了邊緣人所在的地方。

所以是環境令他不能行走,所以環境隔離了耶穌,也讓病人聽不懂耶穌所說的。

耶穌對病人說:你要恢復正常嗎?

  若看希臘原文可以發現耶穌所問的問題是「你要好起來嗎?」「好」又可以翻成正常,換句話說,耶穌祂關心的不只是他的身體,更是他的生活。

  耶穌知道他生命的被疾病所扭曲,甚至讓他生命的狀態就是躺下,許多限制與孤立中,成為了憂慮與負面。所以耶穌正問他你要恢復正常嗎?怎麼正常?耶穌提醒了這位病人「選擇要不要在於你」,環境可以是你最大的理由,但選擇的能力在乎你。

得痊癒的三大命令

耶穌對他說了三個重要的痊癒的命令:站起來、拿起你的鋪蓋、 走吧。

站起來:這病人38年都是同樣的視野,躺著的視野,當意志消沈充滿負面情緒時,他的看見就是被環境所牽制,然而耶穌首先要他站起來!用不同的眼光看環境,拉高高度來看周遭的世界,耶穌帶來的醫治是要人用不同的眼光與姿態看世界,而非要人被環境所限制。

拿起你的鋪蓋:這動作是什麼?不要再躺了!你不屬於這個環境,畢士大池的環境就是要你躺著等待幫助,但是耶穌要他收拾好他的鋪蓋,鋪蓋是病人的一切,鋪蓋就等於他的生活,耶穌就是要他好好收拾自己的人生,好好整理自己,耶穌恢復了他拿的肌肉能力,要他掌握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讓環境掌握你。

走吧:耶穌已經在話語的宣告醫治了病人,並且要這位病人離開,離開這個恩典之家或者是令他意志消沈地方,耶穌給他了方向,要成為獨立自主的生命,這是一個不斷前進的信仰,不進則躺!

  海中最勇猛的生物大白鯊,他這一生需要不斷的游動,因為他需要透過游動讓水流入鰓,才不會窒息而死,所以人類歷史上幾乎沒有水族館養活過大白鯊,因為他必須不斷的往前游,水族館無法給他更大的空間,否則他會撞牆,只有自由的大海才是鯊魚待住的地方。信仰不應該成為窒息在一個消沈的空間。

耶穌對我們說:你要痊癒嗎?

  在疫情的情況下,集體的焦躁與憂慮中,抱怨成為面對疫情的環境的回應。孤立與寂寞改寫了我們人際的模式。在疫情期間造成的資源分配不均,加深了社會歧視、貧富差距、種族衝突、政治鬥爭,成為每日的常態。

  不正常變成了日常,隔離不僅隔絕了我們彼此,是否也隔絕了耶穌?被負面的淹沒而聽不清楚耶穌所說的。

站起來:站起來在另一個高度來看這世界。不要躲在自己的同溫層,去接收更多正確的消息,打開自己的眼光。正確消息除了新聞媒體之外,更重要的是上帝的真理。讓上帝的話語成為你的生命的準則。

拿起你的鋪蓋:掌握人生的權力。調整我們的生活圈,讓現在的不方便成為改變的機會,最重要的是掌握你的生活。你有選擇權,只是被我們的習慣所限制。疫情常常成為我們無法聚會的理由,但是他可以不是理由,因為信仰他不應該被生活所限制。

走吧這是一個前進的信仰。也是因為往前了才能在生活的每個角落看見耶穌。起來行走,離開自己的舒適圈,走入需要的人群中,將耶穌也帶進去,並且也對著他們說:你要得痊癒嗎?

我們對鄰舍說:你要痊癒嗎?

  初代教會教父居普良:瘟疫是一個機會,讓基督徒證明他們可以活出他們信仰的價值。

  近代聖經學者布魯格曼和賴特,提到現在的疫情是領受召喚、回歸信仰的契機。在信仰中痊癒,恢復正常,有這麼多的時間,你何不恢復與上帝的關係,當你身邊的人有需要,你為何不多一點關懷。

  在早期羅馬帝國時代兩次瘟疫中,安東尼瘟疫、居普良瘟疫,基督徒的信仰幾乎拯救了整個羅馬,基督徒的禮儀常用到水勤洗手,另一方面信仰使他們善待病患,並且無懼死亡。基督教提供了好的信仰詮釋與未來的盼望,展現愛與慈悲的價值與實踐。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加爾文對瘟疫挑戰做出了回應,他們不逃離而是留下來照顧病人,「留守原則」因為他們認為基督徒對社會都有責任,而我們不能忘記面對瘟疫的憂心而喪失牧養社會的心懷。

  建造淡水教會的馬偕,他的服事的起頭就是從醫療宣教開始,面對因著疾病受苦的人民,透過醫療改善人民的生活,並且在當中建立了教會。150年後的現在,當我們遇到了疫情人數攀升,我可以說現在這時候才是真正與馬偕150同行的時刻!

  面對後疫情時代的我們,從歷史看見信仰可以成為影響社會的起頭,從聖經中我們更看見耶穌正對著每個信仰的群體說話。當今年淡水教會的主題是愛我們的鄰舍把福音見證出來,是否我們也藉此機會好好反思並且開始對社區說:你要痊癒嗎?

站起來:讓社區看見不同眼光的教會,教會不只是做禮拜的地方,他更是真理的所在,不只是講論上帝的真理。而從基督徒當中傳遞出來正確的消息,成為真理的見證人,帶來的是正向的有意義的希望與平安。

拿起你的鋪蓋:當隨著疫情上升時,許多鄰舍因為隔離關係造成了不便。當我們有機會可以去關懷時,我們是否也藉此成為見證?當他們的生活逐漸失去控制時,我們Line關心、慰問、支持其實就是給予她們力量繼續努力。因為疫情社會的生活圈越來越不方便時,信仰不應該被環境所限制,更應該在實際生活中用行動活出耶穌。

走吧:讓這不斷前進的信仰鄰舍看見耶穌。鄰舍看見使我們相愛的耶穌,恐懼害怕的鄰舍看見賜下平安的耶穌,在他們面對壓力時看見擔當我們重擔的耶穌,疾病軟弱的需求者看見教會復活的耶穌,寂寞孤單的生命時看見永遠與我們同在的耶穌。

Image
Image
Image
icon
遇見好心情
Image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北中會淡水教會 
icon1地址:251024 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8號 
icon2電話:02-2621-4043
icon3傳真:02-26220647
icon4電子信箱:mackay.tamsui@gmail.com

關於我們

title bar

最新消息

title bar

相關資訊

title bar

fb youtube live

fb

cross 7256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