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樣做吧!】
聖經:路加福音10:25∼37 講員:2022.7.10 鄭浚豪牧師
比喻中的人物心理特寫
好的撒瑪利亞人是大家熟悉的聖經記載,這是耶穌的比喻,在四本福音中則是唯一的內容。然而,這個比喻有位經學教師來試探耶穌,他提問「老師,我該做什麼才能得到永恆的生命?」這個問題簡單而言,即是我們怎樣才能夠更好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守法。經學教師的認知,所謂的守法是回應聖經所提到的重點「你要全心、全情、全力、全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我們知道,這些律法、知識或者學問,經學教師是再熟悉不過。但,經學教師卻問耶穌「誰是我的鄰人?」
面對經學教師的問題,耶穌用比喻引導他來思考。這個比喻談論著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去耶利哥,在路上遇見強盜。這個人被強盜剝掉衣服,並且被打個半死,丟在路邊。結果,出現了祭司,但是祭司看見那個人就從另一邊走開。然後,又有利未人,同樣的看見那個人就從另一邊走開。按照規定,祭司和利未人的身分和工作都嚴格要求自己保持身體的潔淨,若觸摸死人便是「沾染自己」,成了不潔的人(利21:1〜13;民5:2、19:11)。耶穌在故事裡選擇祭司和利未人,不是因為他們是「最壞」的兩個,而是他們是「最好」的兩個。他們都是群眾眼中的義人,而義人該做的事,莫過於遵守誡命,因為這是愛上帝的最有力見證。在這些考慮下,他們心裡可能這樣想:出於愛上帝的緣故,都是從那邊過去好了,免得偶有不慎,作出失見證的行為。
但,撒瑪利亞人的行為值得研究。對猶太人而言,他們看不起撒瑪利亞人,不願與他們交往,但主耶穌卻常把握機會,接近他們。因為,撒瑪利亞是被猶太人認為不潔淨的族群。不過,耶穌在比喻中撒瑪利亞人成為重要的人物,因為他看見了就動了慈心。透過醫療照顧和拿錢請人照顧,絕對不是應付了事,而是實在的關心與幫忙。
整個比喻出現了3個主要角色,祭司、利未和撒瑪利亞人,耶穌反問經學教師哪個人是遇到強盜的鄰人呢?經學教師回答撒瑪利亞人。耶穌說,你去,照樣做吧!
不自私是撒瑪利亞人的美善
透過經文的內容,會發現兩個很凸顯的字,1個是「看」、1個是「做」。根據經文記載,祭司和利未人看到這位受難的人是一看見就走開。這樣的行為表現了逃避的反應,因為怕麻煩。這樣的心理很特別,為什麼被猶太人最尊敬的祭司和利未人要逃避呢?照理講,這是做好事,會得到掌聲和肯定。從身份地位來看,除了怕麻煩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冷漠。這樣的現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很常看見,因為怕惹事就生非,所以大多數的人就選擇保護自己。相較之下,撒瑪利亞人用實際行動表達對受難的人的關心,而且他是一看見就動了慈心,完全沒有任何猶豫,像天父上帝的慈心對待有需要的人。幫助我們回到路加福音的信息來思考,「假如你們只愛那些愛你們的人,有什麼功德呢?」(參路6:32)
進一步來講,這個比喻每次聽都有不同的感想和感動,因為祭司和利未人是被認為好人。但是,身分地位使他們選擇明哲保身,礙於面子絕對不可以有失去身分地位的行為,包括幫忙倒在路邊奄奄一息的人。換句話說,幫助人的教導祭司和利未人難道不懂嗎?坦白講,怎麼會不懂?只是他們不願意。可見得,他們的冷淡是自私,想的是自已要如何維持形象,致使該做的沒有做。耶穌透過這個比喻引導經學教師思考,哪個才是強盜的鄰人。?耶穌用撒瑪利亞人這個角色提醒猶太人要悔改,因為猶太人看為不好的,竟然在行為上被認為是美善。所以甚麼是好?甚麼是不好?回來信仰的標準,是要有具體的行為表現出聖經的教導,也就是愛鄰舍如同自己。這是不自私的表現,用分享作為有需要的人的幫助,這就是有意義的生命。
以上帝慈心活出美好的見證
最近,有機會和研究宗教信仰發展的學者在一起,他們給我看一個表格。這個表格提到愛神和愛人的象限,不過這個愛有分高和低兩個層次。對照經文會發現,祭司和利未人是屬於「垂直性信仰」,這種狀態的人是高度重視所信的上帝,可是對人的關係與需求比較冷漠,屬個人主義的宗教信仰者。所謂個人主義,也就是用「我」作為出發點,進一步尋求自己的權利保障。這個現象在目前社會,甚至在我們的生活環境,包括教會都很常遇到。所以,人越來越自私、表現出來的就越來越冷淡。相對來看,撒瑪利亞人的行為是信仰成熟,因為他愛上帝也愛人。對我們來說,請問你是個人主義的宗教信仰者?還是信仰成熟的呢?
在這樣的機會中,我希望可以邀請大家從信仰來省思,在觀念上有所分享和交流。最近我們在教會週報有看到關心私立仁濟安老所。上禮拜一教會已經把唾液式快篩和N95口罩送去給安老所,要謝謝會友的奉獻。1988年,淡水教會開始和私立仁濟安老所有互動,然後一直到現在。大多數都是我們主日下午去禮拜,平常的互動其實也很有限。這次他們實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不得不打電話問教會能不能幫忙募集快篩和口罩。因為政府宣布養護中心這類的機構,老人1日要快篩2次。社工說,這些老人聽到1天要被快篩2次,他們不能接受,尤其要戳鼻子是非常難受。甚至有老人就表達,如果1天要戳鼻子2次,那麼要搬離安老所。口罩是因為社工需要協助老人快篩,所以要有更完善的防護。當我們把目前暫時募集到的快篩和口罩送到安老所的時候,我向所長說歹勢只有這些,結果所長告訴我這樣太多了,到目前為止他們只有收到50個N95口罩,而且這是他們向1位師父募集。
我要邀請大家好好的省思,路加福音是要寫給提阿非羅,提阿非羅在聖經原文是上帝的朋友,意思是回應路加福音的人就是上帝的朋友。那麼怎麼回應呢?藉由經文要告訴我們,用上帝的慈心對待有需要的人,就是上帝的朋友。路加福音經常會出現「我該怎麼做」的疑問,也就是說我該怎麼做才能成為上帝的朋友?我想當淡水教會可以can help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把握機會成為上帝的朋友、兄弟姐妹要成為上帝的朋友。我們應該要離開個人主義的宗教信仰,進一步活出信仰的成熟。
結論
求主給我們信心勇敢照樣去做,不是只有看看而已,而是在愛上帝和愛人的信仰有實際行動幫助有需要的人,那麼我們就是上帝的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