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再地懇求】
聖經:路加福音11:1∼13 講員:2022.7.24 鄭浚豪牧師
前言
路加福音的記載對每位基督徒來說都很實際,因為「我該如何」的問題引導我們思考自己的處境,同時回到信仰思考。換句話說,信仰不應該只有停留在知識,必須要有具體的行動。邀請我們全體的弟兄姐妹一起來學習。
充滿信任的祈禱
今天的經文要談論祈禱,這個問題是來自耶穌的學生提問該如何祈禱。一般在分享這段經文的時候,通常會先釐清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有記載所謂耶穌的祈禱,文字上看起來差不多。可是,馬太福音著重在應該要祈禱甚麼?路加福音是告訴我們「應該如何祈禱?」以及「要用甚麼態度祈禱?」所以,回頭來看路加福音的時候,耶穌在主禱文之後用2個比喻來延伸,1個是朋友、1個是父子。
第1個比喻是講到1個人因為沒有食物接待1位在半夜才到他家裏的朋友,便向鄰舍借3個餅。鄰舍原要拒絕他的,因為不想弄醒熟睡中的家人,但耶穌說到「一再地懇求而起來,把他所需要的給他。」「一再地懇求」原文是解釋「厚臉皮」,在故事中所指的不僅僅是那個人,也涉及那人的鄰居。以色列人向來好用一份嚴格和認真的態度去看接待的事;一個拒絕接待客旅的人,不僅自己和家人蒙羞,整條村落也會因此而感到羞愧。這位鄰居雖然心不情願,但最後也起來幫忙,為的是害怕自己和村民的名聲受辱。相對來說,祈禱就像和朋友1樣的說話,在友情的關係中經歷到以仁慈被對待的經驗。至於第2個比喻也是如此,父子的親情在關係中,父親是疼愛兒子,不會讓兒子失望。這個比喻中提到麵包、魚和雞蛋,這3個東西意謂愛、信任、希望。同樣的,我們在祈禱中會經歷到愛、信任、希望。
一再懇求是專心倚靠上帝
從路加福音的立場來看,這2-3主日禮拜的講道都有提到,這本福音書一開始就提到「提阿非羅」,聖經原文會發現其實是上帝的朋友。藉由這樣的解釋連結著耶穌教導祈禱的內容會發現,耶穌在提醒學生既然我們是上帝的朋友,怎麼可以失去對上帝的信任呢?所以,上帝透過耶穌基督所帶來的救恩,也是人類進入上帝國的方法。簡單來說,相信成為了進入上帝國的關鍵,進一步使人類經歷上帝的仁慈以及對於未來有所盼望。在耶穌教導信心的祈禱之下,可以領受到聖神,並且有完全的倚靠。
有關耶穌的教導,對照著上禮拜經文會發現,我們不應該被世俗的事物造成心裡忙亂,重要的是選擇那最好的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要對上帝有信心,那個信心是專注於上帝的一再懇求,所關注的是在上帝國的發展和擴張,而不是在物質上的需要。可見得,耶穌要朝向耶路撒冷的路途中,希望學生們是要有信心的祈禱,或許一路上有日用所需、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及脫離兇惡和不落入試探,可是這些祈禱在耶穌的教導來說需要一再懇求,進一步有聖神作為回應。
完全倚靠中有信心的祈禱
事實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太多原因造成分心,結果造成對上帝的信心不夠。簡單來說,我們就是太常左顧右盼,所以放棄對上帝的一再地懇求。這樣的情況,反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會出現祈禱有沒有用嗎?在今天的禮拜中,我們一樣地彼此分享和鼓勵,事實上祈禱不是在於有用沒有,而是在祈禱中我們有多大的信心來經歷上帝的仁慈?從來到台北至今,經歷人生不少體驗和其遭遇,也就是說倘若沒有信心的祈禱,所有服事都會是沒有意義。尤其來到淡水教會牧會,每天起床都為教會祈禱,希望教會的人事物都可以有那麼1點點地進步。
這些祈禱雖然上帝沒有立刻的回覆,可是卻經歷到許多事都朝著上帝的應許前進,包括馬偕紀念大樓的重建、禮拜堂的修繕計畫以及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要場堪禮拜堂裝置電梯的事情,還有教會開始思考150週年之後開拓教會的可能性,以及教會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增添人力關懷社青少和教育的事工。我相信,這些事情都是上帝給淡水教會的應許,亦是我們的祈禱要有信心。如果大家願意和牧師一起承接上帝的應許,身為上帝朋友的您,將會經驗到上帝是如何無條件的疼愛我們每個人。
結論
求上帝幫助我們在祈禱中有信心,而不被週遭身邊的人事物影響而分心。因為,上帝經得起我們一再的懇求,在信心中得到那最好的應許,宛如馬利亞選擇了那最好的,沒有人可以搶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