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而復得的喜樂】
聖經:路加福音15:1〜10 講員:2022.9.11鄭浚豪牧師
前言
路加福音第15章的比喻,其中失銀的比喻和浪子的比喻都是4福音書唯一有提到的內容。然而,路加福音第15章有3個比喻,都是強調失而復得的喜樂,藉此說明人的悔改連天上的天使亦會為他高興。
比喻的信息是上帝對人慈悲
按照禮拜經文的記載有2個比喻,分別是迷羊和失錢。用社會的價值觀來看,完全不合理常理,哪有人為了1隻羊而放著99隻羊,以及還有人找到1塊錢,卻邀請親朋好友來慶祝?在人的看法是不符合比例原則,可是在上帝的眼中竟是有歡喜。「歡喜」在聖經原文帶有歡呼、唱歌和快樂的意思。最重要的是,他們是為甚麼歡喜呢?因為,悔改是人和上帝的和好。進一步來說,為了和好,上帝不顧一切找尋迷失的人,從其中表現上帝對人的慈悲。
但,比喻中的羊和錢不是這次的重點,而是比喻中的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他們呈現出來的固執,因為他們埋怨耶穌「竟接納壞人,並且跟他們一起吃飯!」對他們來說,誰是壞人?在經文中有提到稅吏。事實上,耶穌時代的猶太人對於稅吏這個職務是非常地反感。稅吏是羅馬政府下面的官員,猶太人任職羅馬政府的官員,對猶太人而言宛如「猶奸」。再者,擔任稅吏的猶太人竟然向自己的同胞剝削。所以,稅吏這個角色在當時候猶太人群體是被拒絕的,進而認為他們是壞人。至於有多壞?路加福音有1位大家都熟悉的稅吏,也就是撒該(參路19:1〜10),藉由他的形象可以窺知一二。相對來講,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認為壞人不配上帝的救恩,從他們的固執表現出沒有同情心,當然和上帝的慈悲就有所差別。
上帝的慈悲促使人要悔改
上帝的慈悲在路加福音第15章成為了悔改的重要。以聖經神學來看,上帝對人的赦免來自上帝的慈悲,當人面對赦免必須要有正確回應上帝的方法就是悔改。上帝的特質最重要的是「慈悲」對待忘恩負義和邪惡的人,前提是在沒有任何功利主義的動機。「慈悲」是指對那些貧困者的憐憫之心。耶穌說:「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6:36),指出對待困苦者的同情要像父一樣的慈悲。所以,路加福音強調上帝願意主動的赦免人的主題,這是慈悲的作為;路加福音的十字架所發出來的信息是「我願意來赦免人」。
相對來說,面對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的驕傲,耶穌在5:32說「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悔改」,和路加福第15章是有所對應。可見得,這些驕傲的人總是充滿抱怨,可是上帝的赦免卻是帶來歡喜,而且連天上的天使都歡喜。《耶穌比宗教大:我熱愛耶穌,為什麼卻討厭宗教?(Jesus > Religion: Why He Is So Much Better Than Trying Harder, Doing More, and Being Good Enough)》第5章的標題是「對宗教來說,人有分好人和壞人;對耶穌來說,只有需要恩典的壞人。」這其中有句話很有意思,「因為上帝在尋找的不是完人,而是願意承認自己的需要、並且將自己交託給主的人。」
一起經歷與天使的喜樂
把經文信息拉回來省思,當上帝向我們發出赦免的恩典,到底我們要像法利賽人或者經學教師?還是要成為路加福音所提的提阿非羅?以現代的生活環境,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像似正義魔人,會搬出信仰教義擺出訓話的姿態。所謂的正義魔人意指自恃為正義與道德的化身,不顧他人的處境或感受,只要不如己意,則是將自己的正義與道德觀念強加在別人身上且大力指責。不過,要注意的是道德和宗教不是對等;宗教在道德中可以教育,而道德無法形成宗教信仰。進一步來說,當我們或者教會總是用正義魔人的形象在日常生活出現,其實很多時候都只是出張嘴,結果沒有信仰的價值,甚至失去上帝的憐憫。
2017年,香港有部電影叫做一念無名,針對電影的影評值得我們互相勉勵。影評提到教會不要只陶醉於此起彼落的「哈利路亞」和「阿們」等和應聲中,享受那種屬靈的優越感和安全感,卻攔阻了大家真正看到、真正聽到和真正明白信仰的真諦,及那些被社會踐踏到透不過氣來的「新朋友」的哀鳴。所以,福音到底是助力還是阻力呢?進一步來說,基督徒要何時才能放下對「教會傳統」、「崇拜秩序」、「凡事要造就人」、「不要令人跌倒」等的過份執著,願意真正面對現實社會中的黑暗,並能真誠地「以基督的心為心」,以至願意「倒空自己」,去盛載他人的生命。藉由這樣的機會,一起期待我們的教會、我們自己本身像天父的慈悲,能夠善待有需要的人,並且與天使同享喜樂。
結論
我們的教會已經150年,仍要求主常常提醒我們要和天使有共同的喜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其中1段說,「我們都是受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要作為和解的使者。」也就是說,上帝的慈悲使我們得以悔改,誠如聖詩第137首「歡喜!迷羊倒來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