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是為我做】
聖經:約翰福音25:31〜46 講員:2023.1.1 鄭浚豪牧師
萬民要接受審判
聖誕節剛結束,但經文的記載卻是最後的審判,可能有的人會認為是不是太跳躍了。不過,「最後的審判」在許多古老宗教中是普遍存在的預言。雖然各宗教有不同的解釋,可是基本描述是接近的。大概就是末日的時候,上帝會再度降臨,將一切邪惡摧毀,並且對古今所有人進行審判(包括死者也要復活接受審判)。善者升上天國享有永生和榮耀,惡者下地獄受到永恆的刑罰;之後全新美好的世界重新開始。然而,馬太福音與啟示錄在基督教聖經有談論到最後的審判,也從其中發展出相關的神學觀念。
透過基督教藝術,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米開朗基(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在他的作品有一幅名為「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ement)」。從專家對最後的審判進行討論,發現其筆下的審判主神「基督」不像傳統的耶穌或上帝形象,而是借用光明之神阿波羅形象。對米開朗基羅來說,太陽(光)象徵著至善無上的真理,而阿波羅則是光明、正義與真理的化身;基督教來自於創世主的光也正是主神的象徵。所以,有著阿波羅外貌和健美體格的「基督」是自然而且符合藝術美感需要的。祂在站與坐之間的動態中,揮動著的雙臂(抬起的右手和下按的左手)形成一個S形,仿佛正撥動整個宇宙「賞善罰惡」的機制。
這些解釋回到基督教神學來看,米開朗基羅透過作品卻表現對被定罪的人怎樣沉淪在地獄的深淵是有某種的高興。可是,耶穌基督在末日的審判是要為了人類犧牲自己,並且除掉一切詛咒。這樣的信仰和賞善罰惡不同。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1886〜1968)認為,耶穌不是哪位賞一部分的人、罰一部分的,他是建立秩序,而使被破壞的東西恢復的人。相對來說,萬民接受審判是上帝要帶來榮耀的將來,在其中彰顯上帝的恩典和公義。
耶穌所認同的是讓我們去事奉
無論是米開朗基羅或者聖經的記載,都是能否無私的善待他人,哪怕是最卑微、最弱勢的人。事實上,米開朗基羅用作品表達對當時候宗教當局的不滿,尤其宗教當局的貪心和腐敗。所以,畫家把某一位宗教當局的高層人士畫在煉獄,這個人跑去向教皇抗議,沒想到教皇跟他說「如果米開朗基羅把你畫在煉獄中我還能救你,在地獄裏我就無能為力了,下地獄就永無出頭之日。」由此可知,耶穌被呈現出來的是公正的審判者。但是,聖經凸顯的耶穌則是救主,他在全人類的當中建立新的秩序,這個秩序乃是遵行天父旨意。天父的旨意是甚麼呢?即為我的跟從者中最微小的一人做,就是為我做了!特別「做」包含著事奉的意思。
「就是為我做的」是為耶穌而事奉,這是甚麼意思呢?原來耶穌代表的就是在社會上、在政治上、在文化上、甚至在宗教上被壓迫、被傷害、被邊緣化的人。所以,耶穌在經文中是要求認同苦難的人,照如此做就是認同耶穌,把認同轉化成為服事,使我們遵行天父的旨意,表現出公義和仁愛。也就是說,耶穌在苦難人民當中,他就是拯救,為我們釘在十字架上。
讓我們的事奉可以在最小的身上
透過經文的信息,引導我們必須要釐清和明白所謂的事奉是甚麼意思。信仰團體應當在乎與重視信仰的實踐,但現實上卻是看重事工成就或者數字。近日,藝起發光教會的新聞沸沸揚揚,該教會被探討為了要達成奉獻的目標,甚至要求會友借錢進行奉獻。可是,這樣的熱心和信仰的實踐「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完全不同,以致不能「做在我身上」。換句話說,或許我們在教會忙碌事奉、或許我們在追求目標和成長,但是過程中應該要檢視自己所做的是否失焦而忽視個別生命的需要,導致忽略了「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
在禮拜中,同時要舉行新任首長就任式,無論是團契或者小組,希望各位同工在努力教會的事工之餘,也要關懷和關心團契小組有需要的人。在疫情期間,教會面臨很大的挑戰,包括聚會人數、主日奉獻、事工推動都出現困難,這些困難都需要邀請團契和小組一起來突破,因為團契小組的首長是牧師和長執在教會的延伸。傳統教會以團契為生活的型態在我們教會是非常的熟悉,可是小組的發展也是教會要努力的方向。也就是說,團契小組在聯繫會友的關係和關懷會友的近況,將來都會是事工的重點。尤其在疫情下,許多人充滿壓力,而他們很有可能就是所謂的最小的那位,需要我們的在乎與關懷。
結論
2023年已經開始了,每位長執和新任首長,以及弟兄姐妹們,我們的信仰是連結在耶穌基督。藉由這份信仰的緣故,我們的認同要和耶穌的認同一樣,做在有需要的人身上,使服事充滿溫度、溫暖,進一步榮耀上帝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