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4/23-鄭浚豪牧師-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嗎?

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嗎?

聖經:馬太福音28:1〜10        講員:2023.4.23 鄭浚豪牧師

前言

    耶穌復活後的故事,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有較長篇幅的故事。之所以如此,當然有其神學的目的,也就是要藉由這些故事的編排,使讀者瞭解理想的信仰團體之樣貌。因此,復活的故事不是許多零碎事件的組合,而是完整復活的故事,其目的是要令讀者明白,復活的主如何才能在信仰群體中被經歷。

以馬忤斯的過程

    路加福音也是以婦女為耶穌復活的第1批見證人,她們來到墳墓前,石頭已經滾開了。兩個衣服放光的人質問她們「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並宣告說他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接著勸她們「當記念他還在加利利的時候怎樣告訴你們」,意謂著是受難與復活的事,於是她們「就想起耶穌的話來」。如同台南神學院梁哲懋指出,這裡形成1個對照組:婦女們和門徒們。這些婦女將事情告訴了門徒,他們並不相信,認為是「胡言」。彼得即便趕往墳墓前目睹一切,也只是「心裡希奇所成的事」。所以,這個對照組的差別在於「是否想起耶穌的話」,而2位門徒仍繼續著「無法相信」的態度。

   以馬忤斯的故事提及,有2位門徒在路上談論有關耶穌的受難與復活,而耶穌靠近他們加入談話。在談論中,門徒清楚知道耶穌受難的過程,可是對耶穌復活卻無法相信,雖然他們有聽聞婦女們的證詞以及前往墳墓門徒的情形。耶穌責備他們對先知的話「為甚麼會覺得那樣的難信呢?」於是為他們講解從摩西到眾先知針對耶穌所說的話。到了目的地,耶穌似乎還要前行,兩人因天色已晚留他同住。用餐的時候,耶穌「拿起餅,向上帝感謝了,然後擘開餅,遞給他們」,這個動作和最後晚餐一樣,讓他們「眼睛明亮」,認出耶穌。因為「聖餐」認出耶穌之後,這兩人回憶起「他在路上向我們說話,給我們解釋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像火一樣地燃燒著嗎?」在此,路加福音點出了信仰群體形成重點,乃是聖禮與解經。聖禮(聖餐)的目的除了讓信徒與基督以及其他信徒產生連結之外,對路加福音而言,還有使人回想起解經所帶來的火熱。

    不過,故事沒有在這裡結束。因為這兩個門徒有這樣的體驗,便決定連夜趕回耶路撒冷,迫不急待地要和其他門徒分享。當他們回到耶路撒冷的時候,其他門徒也趕緊和他們分享耶穌復活的消息,「主真的復活了;他已經顯現給西門看了」,而他們將路上和擘餅的經歷和他們分享。「正說這話的時候」,路加福音強調,耶穌出現在他們當中。說明路加福音對信仰團體的想法,除了有個人的經歷以及聖經的瞭解之外,藉著分享彼此造就,使信仰群體經歷復活耶穌同在的唯一途徑。

無知的人得上帝的赦免

    從經文中發現,復活的耶穌指出門徒的信心太遲鈍,說明了耶穌責備門徒的無知,以及他們對先知的信心是軟弱。相對來說,耶穌認為門徒是愚昧,但並不是說門徒就是惡人,反而他們是軟弱的。至於不承認給他們的主已復活的證據,卻把復活的安慰置之不理的人,這就是愚昧的人。門徒之所以被被譴責為愚昧,首先是他們遲鈍地相信。信徒被無神論者、異教徒和自由思想者稱為傻瓜,他們最神聖的信仰被指責為輕信;但基督告訴我們,那些心地遲鈍的人是愚昧,他們因從未被公正地檢驗過的偏見而遠離耶穌基督。其次,他們遲遲不相信先知的話語。他沒有因為他們遲遲不相信婦女和天使的見證而責備他們,反而是因為他們遲遲不相信先知的原因。如果他們對舊約先知給予應有的重視,他們就會像確信太陽升起一樣確信基督從死裡復活。換句話說,只要我們更熟悉聖經以及聖經中所啟示的信息,就不會陷入經常陷入的困惑之中。

   路加福音對於罪的描寫是無知的,尤其路加福音23:34a:「父親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什麼。」這段經文說出了路加福音的中心信息,也就是上帝是憐憫和慈悲,祂是滿有豐富的慈愛且不記恨。特別在34a的經文,記載了耶穌在十字架上稱呼上帝為父的祈禱,希冀上帝赦免他們,因為他們的罪是無知的。可見得,耶穌對天父上帝旨意的順服,不是無可奈何又略帶不甘願的苦澀或自我矮化。順服不是消極地否定自我,而是相信上帝的能力和工作會在苦難中開出救贖和恩典之途,不因人的愚頑悖逆而轉移。因此,以馬忤斯路上的門徒,他們的無知被復活的耶穌打開了眼睛和耳朵,然後發現了在有限的感官以外的生命真相。

復活的耶穌使人的心被火熱

    事實上,以馬忤斯的事件反映出門徒的信很淺,因為如此有無知的表現。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4〜公元前347)有個故事,有一個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條長長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陽光從通道裡照進來。有一些囚徒從小就住在洞穴中,頭頸和腿腳都被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頭,只能朝前看著洞穴後壁。在他們背後的上方,遠遠燃燒著一個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間有一條隆起的道路,同時有一堵低牆。在這堵牆的後面,向著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別的人。他們手中拿著各色各樣的假人或假獸,把它們高舉過牆,讓它們做出動作,這些人時而交談,時而又不做聲。於是,這些囚徒只能看見投射在他們面前的牆壁上的影像。他們將會把這些影像當做真實的東西,他們也會將回聲當成影像所說的話。

    後來,有一個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來,可以轉頭環視,他現在就可以看見事物本身了。但他們卻以為他現在看到的是非本質的夢幻,最初看見的影像才是真實的。後來又有人把他從洞穴中帶出來,走到陽光下面,他將會因為光線的刺激而覺得眼前金星亂進,以致什麼也看不見。他就會恨那個把他帶到陽光之下的人,認為這人使他看不見真實事物,而且給他帶來了痛苦。

    對這個被解救出來的囚徒而言,看到外面的陽光真不知道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他在一個黑暗(象徵虛幻、不真實)的環境裡呆的時間太長了,以至於錯誤地認為那些虛幻的東西才是真實的,而對外面的陽光(象徵著真理)不適應,感到刺眼。在這裡,柏拉圖用洞穴裡的囚徒來比喻群眾,對他們來說真理是刺眼的,群眾永遠生活在無知的洞穴裡!通過洞穴比喻,柏拉圖想傳達是我們所面對的只是現象,本質則是現象之外。如果要認識本質,必須「轉向」—不是身體的轉向,而是「靈魂的轉向」。

    當我們進一步把信息拉回來教會的時候,柏拉圖的故事也是在提醒我們要轉向,透過復活的耶穌使我們的信被堅固,而脫離那無知的抱怨。有許多的抱怨都是對照我們沒有感恩,往往在抱怨自己有所失落的時候,卻不知道我們所失落的正是為了使我們獲得生命價值。馬偕紀念大樓已經落成,隨著也準備進入啟用,當我們看見大樓的重建完工、有人對我們的奉獻,這些經歷或許都已經超過我們的所思所想,甚至還有許多人還停留在怎麼可能的驚訝和恐懼中。可是,復活的耶穌要幫助我們,他就像在以馬忤斯的路上與我們同在,進一步轉化我們的生命。簡單來講,以馬忤斯是生命的轉變,也就是從無知抱怨轉變火熱感恩的過程。

結論

    懇求復活的耶穌幫助我們,打開我們的眼睛、火熱我們的心。雖然,我們的生命許多時候是恐懼且驚訝,可是復活的耶穌親自安慰我們,使我們的生命被轉變,用同樣的安慰去安慰其他的人,不再有憂愁和哀傷。

Image
Image
Image
icon
遇見好心情
Image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北中會淡水教會 
icon1地址:251024 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8號 
icon2電話:02-2621-4043
icon3傳真:02-26220647
icon4電子信箱:mackay.tamsui@gmail.com

關於我們

title bar

最新消息

title bar

相關資訊

title bar

fb youtube live

fb

cross 7256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