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2 鄭浚豪牧師 - 我們該做甚麼呢?

我們該做甚麼呢?
聖經:路加福音3:8〜17            2021.12.12.鄭浚豪牧師

前言

    聖誕節快到了,這幾年在12月份的主日禮拜,都會分別由主日學、社青少、婦女團契、迦拿團契和聖歌隊點燃蠟燭。對照普世基督宗教的禮儀,現在是教會的新年,透過點燃每根蠟燭象徵救主耶穌誕生的意義,分別有希望、信心、喜樂、和仁愛,白色蠟燭則是代表基督是世界的光。相對來講,藉著禮拜的禮儀邀請大家進入到信仰知道「救主誕生乃是主上帝愛我」。

我們該做甚麼呢

    主日經文記載在路加福音3:718,其內容是施洗約翰傳道的過程。從福音書可以看到,施洗約翰用水向人施洗,他向眾人宣布要悔改、接受洗禮,上帝就會赦免罪過。可見得,施洗約翰的事奉幫助那些被罪惡扭曲的人被赦免,進一步迎接耶穌基督到來。然而,關於路加福音的神學議題,我總是會引導大家從耶穌釘十字架上開始,因為耶穌說「父親哪,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甚麼。」(23:34)從這裡會發現,我們有可能在很多時候不也是不曉得自己在做甚麼,所以需要天父上帝的赦免嗎這樣的情況之下,施洗約翰提醒要接受洗禮的人,應當用行為證明你們已經悔改。為什麼要用行為呢?因為行為等同結出果子,讓人能夠看的見。換句話說從果子判斷樹本身的好壞,並且行為反映出人本身到底心思意念是甚麼。

    至於群眾和施洗約翰的對話,請注意對話的問題,即我們該做甚麼呢?這些問題針對施洗約翰來說,他的回答教導群眾要學習分享,而且稅吏和當兵不公義,用自己的權力收取法定以外的稅金和強索欺騙。這樣的對話內容會發現,社會背景存在著自私,人只有想到自己,沒有想到弱勢或者有需要的人。因為如此,自私是貪心的表現,這樣的人沒有生活熱情、已經心硬,對他們來說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只有利益,他們習慣用冷冰的利益關係替代人與人之間相愛和善良的感情。

    這些群眾聽了施洗約翰的教導,大家都認為他可能是基督。但是,施洗約翰很清楚他的身分,將來有一位能力比他還大的要來,他要用聖神和火來洗禮。相對來說耶穌要帶領人因著聖神和天父上帝有連結,同時也要帶來審判。

用悔改回應天父上帝的慈悲

    從路加福音的經文來看,因為天父上帝的慈悲,所以我們的罪被赦免了。換句話說,要回應天父上帝的慈悲,人自己需要有悔改悔改」是要轉向上帝。之所以要轉向上帝,無非是要人活出公義聖潔,尤其我們是上帝的兒女。不過,當我們把重點放在天父上帝的慈悲,就會知道路加福音凸顯上帝的特質慈悲是對待忘恩負義和邪惡的人,前提在沒有任何功利主義的動機。「慈悲」乃是指對那些貧困者的憐憫之心。路加福音6:36耶穌說:「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指出對待困苦者的同情要像天父上帝一樣的慈悲。路加福音的神學強調一個上帝願意主動的赦免人之主題,這是出自於憐憫的作為;這種表現,即使敵人或仇人都應該善待對方,因為這是完全愛的表現。

    悔改是公開承認罪過且將它放下,重新展開過一個新的生活。路加福音提及悔改最基本的內容是由內心所發出的生活轉變,且與行為有所一致,以此回應上帝的赦免。再者,悔改的意義是出自於如何轉變對上帝的罪和不順服。所以,上帝關心的是人要悔改,從施洗約翰的教導中看見,要求以行為證明悔改的信息。對照連續3次出現「我們該做什麼」的問題,施洗約翰在充滿催迫的呼喚之下,向不同群眾發問作為他們對於救恩的關心。換句話說,要悔改獲得救恩就是要與那些比自己有所需要的人分享自己所擁有的一半(參路19:8)。事實上,施洗約翰認為在經濟上的議題是值得需要去關心的,以實踐分享的行為關懷有需要的人。

用分享的行為表現悔改

    2021年快要結束,對許多人而言都希望這個年趕快過去,新的一年趕快到來。過去1年的時間,我們經歷到新冠肺炎的威脅,還有缺水缺電的緊張。這樣的感受,在票選2021年年度代表字之際,第2名就是「」。之所以是缺,其理由是關乎這一年社會環境的缺乏有很多導致影響整個民生生活。但是,正當我們有需要的時候,恩典的時刻發生在台灣,竟然日本、美國陸續贈送疫苗給台灣,連帶歐洲許多國家也紛紛贈送疫苗。因為如此,在台灣最著急的時候,陸陸續續開始進行疫苗施打,甚至打到第2劑,還有後續的第3劑。撇開政治話題的爭論,為什麼國際社會會願意分享疫苗給台灣呢?分享的行為值得我們思考到底是台灣和這些國家關係好,所以人家幫助我們?又或者是台灣的作為使得國際社會需要回應普世的價值呢?甚麼是台灣的作為?當初我們看見別人有需要的時候,贈送口罩協助其他國家,表現出Taiwan can help。當Taiwan need help,其他國家回應普世價值,也就是愛與公義,不害怕強權國家的打壓和阻擋,使分享成為具體的行為進一步表現出信仰的核心價值

    最近,淡江中學出版《淡江通訊》第86期,校友會將電子檔分享給我閱讀。我認為,這期裡面的文章相當好,值得好好閱讀,其中有篇文章提到「愛與服務」的意思和解釋。作者提到「愛與服務」是偕叡廉(George William Mackay,18821969)明訂的淡江中學校訓,延續父親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8441901)的精神和態度。偕叡廉希望在淡江中學讀書的學生能夠傳承馬偕的精神,進一步成為社會或者教會的祝福。不過,對照前面提到的自私,對應著「愛與服務」,使得現今談甚麼委身、談甚麼犧牲已經不再是令人感動。信仰確實可以讓我們有愛與服務的行為,特別在聖誕節到來的時候,我們也能夠實踐愛與服務,透過分享幫助有需要的人,從其中回應耶穌基督誕生的救恩

結論

    當我們問起「我該做甚麼」的時候,代表距離上帝的救恩更靠近一步。即便我們總是會做了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的事情,但是求上帝打開我們的眼光和內心,用憐憫關懷有需要的人,使我們的行為配得上帝的慈悲,讓生命有真正的喜樂。

Image
Image
Image
icon
遇見好心情
Image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北中會淡水教會 
icon1地址:251024 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8號 
icon2電話:02-2621-4043
icon3傳真:02-26220647
icon4電子信箱:mackay.tamsui@gmail.com

關於我們

title bar

最新消息

title bar

相關資訊

title bar

fb youtube live

fb

cross 7256915